《李将军列传》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9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7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①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②孝文帝时因杀虏多,提为中郎。③景帝时,“李广解鞍惑胡骑”。。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④但生不逢时 

二、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

家居蓝田“射猎”;

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

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

还用“广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    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7)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3、看第4段末,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 。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   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    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    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见第9段画横线处)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四、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五、总结: 

1、人物形象:

立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李广有如下优点: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体恤士卒)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3、文言现象(略)

六、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 题。(每题3分,共15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 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 专以射为戏 

④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9分)

①其李将军之喂也。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③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1【答案】D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有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词语,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这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A项中的“竟死”,难点在“竟”字。“竟”有“完毕”、“从头至尾”、“终究”、“追究”、“竟然”等多个义项,从上下文的文意看,只有“从头至尾”与“竟然”能够沾上边儿。从这两个义项中选择,“竟然”表示语意的转折,显然不符合文意,因为这是根本无从谈到死或不死。再看“从头至尾”这一义项,“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文章十分切合。因而“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解释。B项中的“将兵”,试题将它解释为并列短语,但在文言文中“将兵”也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统领士兵”。这两种解释中的“将”字分别为名词与动词用法。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见是指李广对待部下的关爱,当然是李广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试题中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再看C项,“曲折”一词有实指虚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弯曲,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至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只有D项是正确的。其中的“结发”,是说古代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这在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中也曾出现:“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年。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2【答案】A 

【分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领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今以钟磬置水中”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不仅是传世名篇,而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中学生是十分熟悉的,不会有什么难度。B项中后一句出自课文《陈涉世家》,也是司马迁的文章。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C项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贾谊《过秦论》,也是中学生十分熟悉的课文。其中的“既”字表示“已经”、“……之后”是副词“既”的常见用法。而《李将军列传》中“既出塞,出东道”的“既”字也正是这种用法。可见两句中的“既”字意义用法均相同。D项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一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文章流传极广,各种版本的中学课本多选作课文。“事无大小”与阅读材料中的“无老壮皆为垂涕”一句,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说法意义。这两个“无”字也是相同的。据题目的要求,A项为正确选项。 

3【答案】C 

【分析】第13题考查“之”字的称代作用,也属于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给出四个使用了人称代词“之”字的文句,同时对各句中“之”字的称代内容进行说明,要求选出说明不正确的一项。这种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国试题中使用过,当时是考查指示代词“是”字的指代内容,具有较好的效度。应当说,“之”字与“是”字均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虚词,对它们用法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本题A项“胡兵终怪之”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正是指前文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广的小部队得以保全而未被消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B项“避之数岁”中的“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而来,显而易见,“避之”的“之”正是称代李广。这一选项也是正确的。C项“饮食与士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一词,“之”字是指前文的“饮食”,并非称代更远的“赏赐”。“得赏赐”一句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事情,“之”字也无法越过“饮食”而去称代更前面的内容。这一项的说明是错误的。D项“百姓闻之”的“之”到底称代什么,我们也可以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正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一事,老壮才为他痛哭。这一项的说明是正确的。本题的题干中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是正确选项。 

4【答案】D 

【分析】第14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质上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都表现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这一常用方式来进行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六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没有联系的,但如果考生误认为这两句是让部下休息,则对解这道题有一定的干扰。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后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这当然是“宽缓”的一种典型表现,因而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③句“专以射为戏”,这是说李广因为“讷口少言”,不善言辞,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日十分喜好射艺,并以此为乐,常常练习,这当然与对待部下“宽缓不苛”无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承着前文“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这正是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将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做法。这一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选项应是②④⑤,即D项。 

5【答案】D 

【分析】第15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这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李广初显功名、李广设计脱险、李广廉洁自律、李广承担过错引刀自刭。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章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四个选项中均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例如本题D项所拟题面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请刀笔之吏这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又是错误的。A、B、C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