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重点中学区级公开课教案《琉森》导读(沪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1编辑:互联网

 

上海市南模中学   马依茵

 

教学设想:旅游人人都喜欢,年轻人更是热衷于此。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而已,却忽略了“风景”背后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文化内涵。本课想借此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悟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琉森》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及文化内涵;

2、学会欣赏游记体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文本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

            2、游记体文化散文阅读的抓手

教学难点: 1、文本主旨的把握及其哲理思辨;

            2、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探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何谓“游记体文化散文”?有何特点?

所谓“游记体文化散文”,是指结合旅游观光的所见所闻,发掘相关地域文化迷人底蕴,阐发作者有关的人文思考和哲理思辨的文化层面上的游记体散文。

2、结合《永恒的敌人》,概括游记体文化散文的特点:(所见、所感、所悟)

二、《琉森》导读:

1、所见:通过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2、所感:师生讨论: 

①两处主景引发的联想:

②托翁的《琉森》引发作者的感想;“琉森之狮”引发作者的感想; 

(引导学生体会“知人论世”。也许我们读托翁的《琉森》只是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不文明不和谐,而作者却能感受到他的“忏悔情结”及所表现出来的平民意识,来和托翁共同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作者如何会有这种感悟呢?是基于对托尔斯泰伟大人格的了解,正所谓“知人论世”。)

(同样对“琉森之狮”的感想,是基于对瑞士这个中立国家的历史的认识,正所谓“发掘相关地域文化迷人底蕴”)

③两处感想有何联系?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由个人的忏悔上升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忏悔。在忏悔中健全人格,在忏悔中培养国民的理性,在忏悔中发展文明。勇于忏悔、勇于反思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今日“优美和谐”的琉森正是人们珍爱生命的最完美体现。)

三、《琉森》小结:(所见、所感、所悟。作者游琉森看到的不仅是迷人的风光,还联想到了托翁的小说《琉森》,感受到了托翁的忏悔情结和他伟大的人格,又回顾了中立国瑞士的历史,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悟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四、章法探究:

1、文章末尾段落可否删除?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末尾段往往在结构和主旨上完善全篇。)

2、文章中照应及过渡手法的运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