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10编辑:互联网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通过学习本课能让学生感受到夏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审美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从而使本单元教学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美文的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较低;学生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平时很少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但是他们生长在乡下对夏有很深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比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以上原因,同时依据新大纲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朗读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富有魅力的语言说出夏的美,并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表现美。

○3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感受作者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对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的赞美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该课的教学中“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夏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认为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和阅读面的限制,通过朗读寻求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则成为教学的难点。

五、 教学手段: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媒体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相关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六、说教法与学法

a) 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贯穿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教学本文时,我主要拟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探究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b) 学法

我们的课堂无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讨,去想像水面下“八分之七”。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有所创造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拟定用诵读品味法、赏析法(圈点批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案:

导语: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或是写成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的象征的夏感;或写成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播放PPT1](茅盾)“毒恶的灰沙阵”、(老舍)“烫着行人的脸”、(罗曼罗兰)“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 (杨万里)“日常睡起无情思”(蔡确)“手倦抛书午梦长”。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那就是梁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播放PPT2]出示课题、作者

说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一板块:读夏[播放PPT3、4]

(1)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思考这样二个问题: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播放ppt](生:夏天的景象有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密密的深绿的草,蝉儿的长鸣,万物的蓬勃生长……) 

说明: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

这些具体的景象主要表现了夏天什么样的特点?

(生: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急促”的。)

那么,在这些描写中,这些图画里,你觉得文章重点描写的是哪些?(生:麦浪翻滚,夏天金黄的色彩,农民辛勤收割。)

    师:这样看来,作者写夏天的美景(板书:景美),不仅是表达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主要还在于深情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板书:人勤)。

第二遍读,我们就来重点读这些描写。

师范读示例,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

[播放PPT出示例句]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教师小结:

诵读文章时我们先要看一下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然后来确定语速,语气。哪些语句应读得急促有力,哪些应舒缓柔美;哪些词重读,哪些词只需轻轻带过,同时应读得准确流畅、停顿恰当。

第三遍读:请学生朗读文章(每位学生读一节)、其他同学与老师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说明: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做出的,往往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与教学分离,学生和教师都将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误认为评价只是老师的事。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这样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采用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

第二板块:品夏

[播放PPT]

梁衡的散文美,美在它富有激情,让我们细细品味这朵充满激情的花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有哪些美点?仿照示例用圈点勾画法选择文中两处进行批注。

[播放PPT]

示例: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分析:

本句是一个独句段,是全文的总领。/ 内容上本句概括出了夏天的特点,同时暗示这篇文章既写了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物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热烈”一词用得好,它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归纳: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直接间接描写的结合、细节描写的运用等。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说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嫡摺⑹茄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br>

[播放ppt]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一篇美文,离不开美词,美句的使用,所以《夏》到处散发了激情的美。更可贵的是梁先生的文章用自己含蓄隽永的语言悟出了劳动创造的美。本文它不仅美在大自然的万物上,更美在勤劳的人身上。我们没有梁先生的水准,但我们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体悟,渴望与梁先生达到共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第三板块:写夏

[播放PPT]

生活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从梁先生的文章里我们发现了夏的美,那么,请大家抓住夏季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季节。(字数150)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评价: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练习“从情境中发现了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这都归功于《夏》带给我们的启发,所以梁先生的《夏》在今天恐怕是难得描写夏季的美文了。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读夏-品夏-写夏的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夏》使我们想起了精美的牙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了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它是一部杰作:

教师赠语:[播放PPT]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找寻生活中的美,才能发现美,欣赏美,最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

布置作业

[播放PPT]

布置作业

说明:“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录信尔语)在教学中,不论使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媒体都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作比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散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而如果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那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将媒体信息与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第一环节“读夏”中,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彰显智慧的同时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

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第二环节“品夏”中,抓住“朗读评价表”让学生评,学生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拓展想象力,写出了一篇篇美的写夏的文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现代教育媒体中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支柱,没有它,就难以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教学第三环节“写夏”中,通过本课提供的大量夏天的画面和老师提供的示例要求。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第二环节时间太短,尤其运用朗读评价表更费时间,在这一环节上还应合理设计环节,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率。

                                               2007.11.1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