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18编辑:互联网

 7、《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3、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4、学会敬学爱学。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简介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剖  佝偻  蜩  聒  捷 骛  衔  亵  渎;多音字:秘   强

2、解释265页本文生字。

3、初读课文,理清本文层次。

4、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自学指导

1、借助参考书学会本文生字:剖  佝偻  蜩  聒  捷 骛  衔  亵  渎;多音字:秘   强

2、结合注释及参考书解释265页本文生字。

3、阅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章最后怎样总结的? 

5、划分本文层次。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抄写生字,解释词语。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3、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4、学会敬学爱学。

二、自学指导

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有哪三个要素? 

2、本文第1段和第7段各写什么内容?第3、4段论述什么?第5、6段又论述什么?

3、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作者从那些方面谈了职业的乐趣?

5、举例说说本文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作用。

6、你的“业”是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敬业,有如何从学习中寻找快乐?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内容认真自学,教师巡视鼓励。

四、自学检测

五、课堂答疑,教师点播

六、当堂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该敬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画线句子?请结合实例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分别用10个字以内回答)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

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札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