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二、本文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三、阅读课文
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四、研习课文。
1、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2、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周瑜为什么要毁书斩使?
明确:
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
明确:
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明确:
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一、继续研习课文。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明确:
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明确:
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明确:
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明确:
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
明确:
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总之,这封假信设计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邀功的机会。
2、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
明确: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明确:
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
二、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他机敏地利用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精心设计了一套周密的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蒋干: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忠于曹操,处处想博得曹操的信任,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盗信后,更是求功心切,终于被迷惑中计。
曹操: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他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四、“思考和练习”题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所引的《江表传》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明确:
增加了周瑜利用蒋干来访,巧用反间计,使蒋干中计、曹操上当,杀了蔡、张二人,中间还穿插描写了大会群英场面。富有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切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