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插手。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素养不够,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学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高考的要求也只是初步鉴赏,近年来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和修辞句的表达效果等几种。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考点分析】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感受情趣)
【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
【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
【参考答案】
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④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⑤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⑥“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
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补充)据传,齐己以诗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分析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好处。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例2】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三)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
③清新自然。
2.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4、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9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10、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二、句意理解类
【考点分析】
近三年来,除去北京卷外,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不直接考查诗句的意思;但不直接考不意味着不重要,相反,每一道题答题的前提都是对句意的准确理解。
由于诗歌内容的凝练性和诗歌语言声律的要求,以及修辞的需要,语序的倒装在诗句中十分常见。比如: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如果没有“倒装”的概念,很容易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语序应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但这样的表述显然使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大为逊色,很难称得上千古佳句。苏轼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多情应笑我”,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
诗词是浓缩的艺术,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诗词的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句与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略去,因而要学会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读者要还原诗歌的场景,进行再造想象,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2006年 北京卷 )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得分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答题指津】
理解句意,除了对词语的准确把握,还要对诗词中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掌握诗歌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规律。
【相关知识链接】
一. 古诗常见句式
1.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 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 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5. 定语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1、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例2、 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②. 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6. 其他:
例1. 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 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
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 是声律的要求
例: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 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 兼而有之
例1.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 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检测练习】
1.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下列诗句中画线句子的语序: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②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调整为:
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调整为:
④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调整为:
⑤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调整为:
答案:①林暗风惊草。②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春风笑。④可怜门户生光彩。⑤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2.请将下列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补出来。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下面这首诗中的问话全部省略了,请依据诗意补出来。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答案:从童子的第一句回答“言师采药去”,可知问的是“师在何处”;从第二句答话“只在此山中”,可知问的是“在何处采药”;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回答的是“究竟在山里何处”的问题。
4.杜甫的诗千锤百炼,是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请根据古诗词相关知识,把下列诗句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①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③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答案:
①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霄。
②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
③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
三、名句鉴赏类
【考点分析】
诗是文学之精华,诗中名句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诗词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然而因为名句鉴赏题的开放性较强,往往没有很具体的要求,考生对这类题目往往心里没底,不知道到底该怎样答,答哪些,不该答哪些,因而常常感到困惑。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06湖南卷)
薛宝钗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认真研读题干中的鉴赏示例和参考答案,结合其他省市近年来的相关考题,可以总结出,名句鉴赏题的答案通常应该包括以下5个要点:①运用的手法②抒发的感情③表达的内容④结构上的作用⑤与比较对象相比具备的优点;有时可能还要答出该句的语言特色。
【答题指津】
与炼字题相比,两者的答题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鉴赏句子离不开句中表现力强的词语,体味“炼字”之妙;另外,鉴赏名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全诗,把名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鉴赏;联系全篇的主旨,注意感情的抒发;有些名句,还可能传达出一种哲理,尤其是喜好议论的宋代诗人的作品。
【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以少总多,以实写虚。用一枝出墙的红杏,虚写关不住的满园春色,看到的是出墙的一枝,读者却可以想到墙内的千树万树,余味无穷。“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杏树勃勃生机,也可让读者想象主人公虽然隐居,但那高雅脱俗的美是掩饰不了的。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请简要赏析“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答案:
①这两句极写李白怀才不遇的冤屈,表达了杜甫对友人李白身世的同情。语直而意悲,情深而气愤。
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时运不济是遭人诬陷。这两句议论中带情韵,对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③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 “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四、语言特色类
【考点分析】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但由于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考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因而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1、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答题指津】
1、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学说行话(见相关知识链接)。
2、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
A、诗歌语言常见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9、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绚丽飘逸
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具有绚丽飘逸的特点: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牧的《山行》则轻盈飘拂,也呈现出绚丽飘逸之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他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等,不必赘言。
B、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检测练习】
1.下列诗句各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请在后面的括号中注明。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 )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 )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 )
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 )
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 )
⑧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访隐者不遇》)
( )
⑨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
答案:
①清新自然 ②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 ③④含蓄隽永 ⑤⑥生动形象
⑦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隽永 ⑧平实质朴而又含蓄隽永。 ⑨平实质朴
2.下面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答案:上阕清新自然,下阕含蓄隽永
五、专项综合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它表意丰富,请分层说明。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梦溪笔谈》记载,作者曾把第三句改为“人面只今何处去”,你认为和原作相比哪个好?请简述理由?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4.下面这首诗的三、四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2”之句,有老成之凤,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其 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冬郎,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其父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道后期 张 说
客心争日月,未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以秋风先到,形出己之后期,巧心俊发。”试结合三四句的语言特点,说明其好处。
6. 阅读下边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②“枳花明驿墙”的“明”字改成“映”字,好不好,为什么?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九江 鲍 第
看月月才满,思家家已遥。
风清人语静,一枕九江潮。
①这首诗中“看月月才满,思家家已遥”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优点?
②有人认为“一枕九江潮”中用“枕”不如用“听”更合情理,你的看法呢?请说出理由。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
①这首诗首联的语言有何特点?
②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爱”。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9.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位白话诗人,开创了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请对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进行简要赏析。
吾富有钱时 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专项综合检测练习题答案】
1.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树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②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③“笼秦栈”与“绕蜀城”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2.这首诗重在表达今昔不同、物是人非的感慨,“人面不知何处去”一句,“今昔对比”的“今”不能落实,对比感不强;“不知”二字,太过冷漠,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协调,语义又太实,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只今”二字,含情无限,今昔对比更加突出和鲜明了。(答“不知”好亦可,关键在于自圆其说)
3.(1)叠字
(2)诗中通篇句首都用叠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同时增强了感情。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此外,迭字还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和谐流畅,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统一,把本来分散的景与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4.①比喻:将冬郎父子比喻为凤凰。
②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③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
多种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寓情于景,将对冬郎父子的评赞之情寄予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的图景之中。赞扬了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赞美。
5.秋风兴,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格,似乎秋风有意与诗人作难,抢先来到了洛阳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避免了直白地抒发感情,以人格化了的秋风先至来表现自己后至之烦恼,惆怅,含蓄蕴藉,情致隽永。
6.①这两句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将六个物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画面,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蕴味无穷。这两句中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表现出了题目中“早行”之“早”,起到点题的作用, 描绘的早起赶路的清冷图景,暗示出诗人羁旅中凄清落寞的心情。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②不好。若用“映”字,枳花再美不过是驿墙的点缀。而“明”字,不仅是活用为动词。使表达更生动形象,也强调了枳花的明丽使驿墙增辉。原本灰暗的驿墙似乎被枳花照亮,夸张的写出了枳花的繁盛灿烂,使枳花的美丽更加形象具体,“映”字则表现不出。
7.①鲍诗中连用“月月”、“家家”两叠字,语意连贯,音节流转。绵绵乡思,以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读起来更觉感人。
李诗只强调了一次性的动作,鲍诗则重在说明“看月”之举不断重复,因而才觉得月“才满”。这样更能表现出思家之情缠绵无尽。
②“枕”好。“枕潮”用词巧妙,与当时情境自然吻合,使人仿佛感到诗人是在一只小船中,随着潮生船摇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引人联想,令人回味无穷。“枕潮”二字,还让人觉得诗人在潮头之上,使读者联想到诗人的思家之情如潮水一般在心海里汹涌激荡。
而“听潮”就太过写实,缺少动感,没有这种效果。
8.①自然质朴,直抒胸臆。
②同意。颔、颈二联是对孟浩然的形象描写,描绘出孟浩然的高洁儒雅和潇洒自得,点出了孟浩然的“可爱”之处。尾联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无限敬爱仰慕之情。全诗由“爱”字生发,由“可爱”起笔,归结到敬爱。
9.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指事状物,浅切形象;语出自然,质直朴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诗人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跃然纸上,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
10.(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