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别砍那棵树》教学设计
沈阳市兴东中学 王娜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并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难点: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导新课:
有这样一首诗,自从1830年发表以来就一直很流行,尤其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更加珍爱这首诗,甚至那些从未读过此诗的人也牢牢记住它的题目,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环境保护者,把它作为宣传环保的口号,这首诗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它的作者是美国诗人乔治珀金斯莫里斯。
设计意图:从背景导入,不仅使学生对诗歌及作者有了初步了解,更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关注,从而为学习诗歌打下良好基础。
二、 自由读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例如:高声朗读、低声吟诵、几名同学合作读等)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时,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既能扫清字词障碍,又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三、听范读
设计意图:读诗要注意节奏、重音,更要饱含感情。倾听名家范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境界,感受到饱满的感情,了解朗读的技巧。
四、 分节读
找四名同学分节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诗歌的朗读。(用什么语气来朗读的)
设计意图:每一个学生对于诗歌都有自己的感受,他们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朗读诗歌,这样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并可以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独到的见解。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正好和诗歌中作者对樵夫的态度变化相吻合。把握住语气,就理解了态度,从而在师生互动中明确了作者对樵夫的态度是劝说、责问、恳求、警告。这时,学生再来读课文就会把语气的变化朗读出来。
五、 齐声读
提问: 作者对樵夫的态度越来越强硬,那是因为作者对老橡树的感情越来越深,那么,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橡树怀着怎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依恋,赞美。
紧接着,提问:你是从诗歌中哪些语句中感悟到这些感情的?
设计意图:理解情感的过程,正包含着对诗歌中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学会理解感悟。
提问:诗歌中作者仅仅是表达对橡树的感情吗?你能否把主题想得更深远,更广阔吗?
明确:对自然的珍视,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等。主题不唯一,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设计意图: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只要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这能充分吸收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这首诗歌的主题不唯一,对一首诗歌可以多角度理解,这样既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开放思维。
请同学们带着对老橡树深厚的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趁热打铁将学生引向更高的鉴赏层次。我们真正的走进了诗歌的内核,受到诗歌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诗歌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拓展:
当我们被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时,你心中一定有一股热流在涌动,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有像老橡树一样和你有着深厚感情的事物,请你能讲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请用诗的形式,写四句诗。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体验之后,教师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体验
和感受,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学生多了一种"自我感"和"亲历感",少了一分"压抑感"和"紧张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诗歌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将诗歌的情感外延到生活之中,再次受到诗歌精神的熏陶。
七、 结束语:以老师的范读作为结尾。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最主要的就是诵读,本文以读开始,以读结课。教师深情的朗读把文章感情推向更高境界,而全场深深地沉浸在对诗歌的陶醉之中,此时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意无穷,留下的是对诗歌无限的回味,让学生于课外继续感受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