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的含蓄表现艺术(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7-3编辑:互联网

肖高峰 黎经雨

何谓含蓄?就是将丰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激情,熔铸在艺术形象之中,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为何写诗强调含蓄?因诗歌体裁短小,七绝才四句,28个字,七律也不过56个字,直说又能说出多少和多深的道理呢?倘若直来直去直白,那就流于浅陋,缺乏丰富内涵,读起来无味,难于感染读者。清朝诗人沈德潜十分强调含蓄,他在《说诗晬语》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唐人刘知几,也十分强调含蓄的表现方法。他在《史通叙事》里说:“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可见,古人对含蓄的重要作用,已说得十分透彻!相传宋代画院招贤考试,有一考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应试者都在“酒家”的外观上下功夫,仅有一考生隐去酒楼,只在桥边竹梢头挂着一面酒旗。另一考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应试者都画马上 观花的情景,单有一考生画落红满径,几只蝴蝶飞逐马后。结果这两个人都中了选。这样画,自然不像画一幢酒楼,或人骑在马上观花那样彰彰在目,但一幅酒旗,几只逐马蝴蝶,则意境含蓄:不见酒楼如闻醇香,不见鲜花似芳香扑鼻了!

在表达方法上,诗歌如何做到含蓄呢?让我们共同探讨格律诗的含蓄艺术:

一、刻画艺术形象求得含蓄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身亡,曹丕安居王位。相国华歆恐曹植为后患,献计于曹丕,逼曹植作诗,否则,即杀之。一日,曹丕对曹植曰:“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然,则免一死……”植行七步,其诗已成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作诗一首否?”植略不思索,即口占《兄弟》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 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借煮豆暗喻如同手足的兄弟何必相残。“曹丕闻之,潸然泪下。”诗中同根生的“豆”受尽“萁”的燃烧、煎熬,刻画了弱者“豆”的形象,令人同情,含蓄地表达了曹植本人像“釜中泣”的“豆”,曹丕就是“煮豆”的“豆萁”,父母是生养“豆、豆萁”的 “根”!曹植七步成诗,世人惊叹!口占一首,更令人叫绝!当然,这也是曹丕与曹植长期争嗣的真实生活写照。曹植把这种受煎熬的日子浓缩成诗歌的艺术形象,很好地把兄弟之间的非正常关系表达得入木三分。诗中并没有“兄对不起弟”的直白,是含蓄表达令曹丕感动,曹植才得以“植拜辞,上马而去”。

又如唐朝有一 无名氏,留下一首《杂诗》: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首诗写这位无名氏应举落第后的沮丧心情。诗中说,故乡的旧山虽然在,但已与我无关了,有家难归,只能无可奈何羁留长安。作者直抒情怀,也不描写具体的事情,只是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树梨花一溪月”的恬静优美的故乡图像,而这可爱的故乡月夜已不属于他了。如此写来,则诗人的落第之憾,羁旅之愁,乡关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这就是含蓄!含蓄的笔触,十分空灵。它使诗歌意境优美,形象可感,耐人咀嚼,情味无穷!

二、以虚藏神求得含蓄

什么是虚?诗歌中的虚,指诗人描写的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或指主观的无形活动;或指抽象的议论;或指意中景物。如毛泽东的诗词在写景中的虚实结合:“今日长缨在手”是实景,“何时缚住苍龙”是虚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不能过于执著现实,它比现实要高。往往写实景较多,忽视写虚,所写的作品感人不深。如唐朝李白的《玉阶怨》虚实写法: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中描写了一位柔肠百转、怨言弥深的思妇形象。从诗的意境看:远处是秋月,近处是白露,中间的思妇伫望已久,玉阶生露,侵入罗袜;放下水晶帘后,仍不愿睡去而望那秋月。这是思妇的不眠之夜。从字面上看:不仅不见“愁”、“怨”之类的字眼,景物相反是多么优美。但细读之下,却觉得无处不愁,无处不怨:她为何彻夜难眠?她在等谁?她等的心上人为何还不来?思妇久等而必生怨,等得越久就怨得越深,直等到月下凝霜。“等”是实写,“等而不来必生怨”是虚写。这正是通过虚处藏神,求得含蓄的妙作!

三、以小见大求得含蓄

以小见大,恰似通过一斑以窥全豹!如唐朝诗人杜牧的名作《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在骊山上的一座行宫(今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南)。它的宫殿楼阁嵯峨,林幽泉温,如同仙境。在位45年的唐玄宗,晚年纵情色欲,经常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寻欢作乐,不问朝政,盛唐帝国由此走向没落。这就是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牧不遗余力地鞭笞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首句“长安回望绣成堆”,指华清宫是劳动人民用血汗筑成的。诗人把华清宫写得越美,更能反衬出统治者的狰狞嘴脸和穷奢极欲的本质,抨击力量就更强!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异乎寻常地“隆隆”开门让道,让人误认为有什么了不起的军情大事。读者吟毕三、四句后始知:原来是唐玄宗为满足妃子要求,讨好宠妃,特地派人从四川、广东远道急送荔枝,为的是使荔枝色味不变!传送的人快马加鞭,昼夜兼程,岂管人死马翻!大唐皇帝如此为妃子送“零食”,真是小题大作,叫人笑掉假牙!

“妃子笑”在骊山上,不单是杨贵妃,周幽王的妃子褒姒,也曾经在骊山笑过。两个“妃子笑”有其相似受宠之处。诗人通过历史类比含蓄地暗示:最高统治者昏庸腐败,玩物丧志,必然招致亡国!

杜牧抓住宫廷生活中一个小镜头,以小见大,借题发挥,把自已深沉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耐人玩味。

四、侧面描写求得含蓄

侧面谋取诗意含蓄,又是一个常用手法。诗人不直接说出所咏的真正意思,只是将有关事物写出来,引起读者从诗人展示图像的某一侧面去揣摩,以联想诗人的本意。如唐朝86岁的贺知章作《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中描写了一个多年客居他乡回到故土的游子,离家时青春年少,归来时已是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不由得叫人伤感:虽然仍操“乡音”,但久别的故乡还记得我儿时的模样吗?诗人借故乡的儿童来看一个陌生的面孔:容颜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感慨万千!由此引发出“客人,你从哪里来?”的合乎情理的提问。老人听来却颇为诧异、逆耳:这可是我的故乡啊,我怎么反成了故乡的客人呢?诧异中含有可笑,可笑里头夹着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不作回答。读者一方面看到写实的率真童趣,另一方面体会侧面虚写诗人内心:人的一生,有多少起伏曲折,有多少沧桑世事,都在与小孩天真烂漫的一问中,伤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但诗人并不消沉,儿童几分诙谐的“笑问”--诗人早已有了含蓄的画外音:我还能从哪里来?想当年,我像你一样大。现在老了,就算落叶归根吧!

五、对面写法求得含蓄

诗人在创作时,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推已及人,或推此及彼,或推今及昔。这种“推及”的写法,叫对面写法。如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故称“忆山东兄弟”。而此时的王维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虽然长安繁华,但佳节到来时,游子更显得孤孑无亲。

古时的重阳节,蒲州人登高,习惯佩戴茱萸囊,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去灾讨吉利。诗人不直接写自己身在异乡如何思念家人,无法参与兄弟佩戴茱萸囊如何登高,而是从对面家人角度着笔,写家人遍插茱萸,却不见自己而产生牵挂,仿佛遗憾的并非是诗人自己,未能与故乡兄弟共度佳节,反而含蓄地表达出--是故乡的兄弟们产生“少一人”的缺憾,显得尤为强烈地思念我啊。

从对面着笔写来,曲折有致,出乎意料,感人肺腑,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自古至今背井离乡的游子表达思乡的格言警句!

总而言之,律诗、绝句文字短少,假使直截了当,一览无余,就没有诗的神韵。务须讲求含蓄!因而,往往正面不写写侧面,本面不写写对面,着重刻画艺术形象,主旨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恰如唐朝司空图崇尚含蓄风格时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作者:肖高峰 黎经雨

地址:广西昭平县巩桥中学    

邮编:546806

手机:13321647259       

电子邮箱:xgf621026@163.com

参考文献:

1、王文书主编《中国皇帝百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2、周琼《中国古典诗歌》 作家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3、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崇文书局 2005年1月第一版

4、艾治平《古典诗词艺术探讨》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5、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 青岛出版社 1996年版

6、吴熊和等《唐宋诗词探胜》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