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学目的: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 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四、翻译课文。
五、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难点: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方法:分析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干将莫邪
教学目的:1、理解故事的全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叙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理解赤不惜生命,客以身殉义的思想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赤、客行为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读、说、议、辩等相结合。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你们都很熟悉,荆轲作为侠义英雄一直为人们赞颂,就此,你们以为古人崇尚的侠客精神是什么呢?
学生一:智勇双全。
学生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学生三:重承诺,轻生死。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干将莫邪》(板书)记述的就是侠义英雄复仇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教师:下面我先请同学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学生甲:这篇课文的作者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写出了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特征的《搜神记》。
学生乙:作者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赏玩娱乐)的意思。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学生丙:《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
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自由诵读课文,注意校正字音;勾画出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词。
学生:我勾画出了这些字:
莫邪(yé) 重身(chónɡ) 自刎(wěn) 汤镬(huò) 踔(chuō) 踬目(zhì)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边读边翻译课文。
学生:应注意的字词解释有:
使相之(仔细察看) 比后壮(等到)(成年) 亡去(逃亡) 行歌(从事) 奉之(尽献) 汤镬(开水、热水) 王如其言(按照)
学生:文中有几个句子应注意: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译: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译:(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都没烂,(并)从开水里跳出来,瞪着眼睛十分生气。
教师:疏通了文意后,理清故事情节。
五、小结课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故事的全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叙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理解赤不惜生命,客以身殉义的思想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赤、客行为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读、说、议、辩等相结合。
一、理清故事情节。
1、(①) 起因: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杀。
2、(②③)发展:赤成人后以头剑奉客,欲报仇。
3、(④)高潮、结局:客为赤报仇成功。
教师:请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梗概。
学生:这篇课文记叙了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赤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课文
教师:这篇课文涉及了哪几个人物?
学生:楚王,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侠客。
教师: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干将却反遭杀身之祸。楚王为什么这样残忍?请你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学生:从第一段楚王的“四次发怒”--作剑三年乃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可以看出:楚王因干将、莫邪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当时是暴君横行的时代,故楚王的残暴也在情理之中。
教师:通读全文,你认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学生:楚王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的君王。
教师: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学生: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生: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
学生:“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然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
教师: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课文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反而被杀,其子赤长大以后替父报仇的悲壮故事,揭露了统制者的残暴罪行,表现了人民对暴君的憎恨和对狭义英雄的赞颂。尤其是赤为了复仇,毫不迟疑的献出自己的头颅的悲壮举动和山中客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概,具有感人的力量。
学生:这个故事中表现了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
三、写作特色
教师:本文想象奇特,主要表现在: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他的头在镬中跃出,犹“瞋目大怒”。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叙事清楚。
学生:本文语言鲜明,塑造了生动的人物性形象。
四、布置作业
1、 读完《干将莫邪》的故事,请你就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用一段文字进行评价。
2、 根据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劳山道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聊斋志异》或看过电视剧《聊斋》吗?(学生举手回答)有谁愿意给大家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鬼狐成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与《红楼梦》共同造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近蒲松龄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于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衔。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A、重点字的读音
行(hang) 笈(ji ) 观(guan) 稽(qi) 重(chong)
樵(qiao) 赉(lai) 给(ji) 盎(ang) 挹(yi)
箸(zhu) 霓裳(ni chang) 饯(jian)杳(yao) 谙(an)
汝(ru) 诩(xu) 逡巡(qun xun) 踣(bo)
B、重点词语的理解
⑴叩而语(叩:恭敬的问) ⑵阴有归志(阴:私下里,暗地里)
⑶乃尔寂饮(乃:却)(尔:如此) ⑷其声清越(清越:清澈高扬)
⑸烈如萧管(烈:响亮) ⑹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其:表希望)
⑺今阅两三月(阅:经历,经过) ⑻示谙此苦(谙:熟悉)
⑼我固谓不能作苦(固:本来) ⑽归家洁特(特:遵守戒律)
⑾俄顷,月明辉(顷:很快) ⑿乃于案上取壶酒(于:从)
⒀且嘱尽醉(且:并且) ⒁壶酒何能遍给(何:怎么)
⒂已而歌曰(已:过了一会儿) ⒃何术之求(何:什么)
⒄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 ⒅门人然独来(然:通“燃”,点燃)
⒆请师之(师:拜……为师)
3、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到处碰壁的故事。主人公是王生。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订正读音及朗读节奏。
4、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生动神奇,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复述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活动】学生复述课文并相互补充、评价。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点拨】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线索如下:
三部分 主要内容 文章线索
故事的开端(1) 慕道上劳山 求师学法
(2) 过月余思归
故事的发展(3) 看奇法念息 看师演法
(4) 不堪苦辞行 师父教法
故事的结局(5) 抵家法失灵 演法失灵
(2)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展现情节曲折离奇的句段,并简述理由。
【点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奇思妙想的法术。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②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跌宕起伏的写法。不仅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3)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全班交流。
【点拨】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的人,其结果必然空无喜一场、自取其辱。
②具有一种隐喻意义。做任何事都应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梦想不付出艰辛,不劳而获,一步登天,最终只能处处碰壁,头破血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内讨论交流,并将讨论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点拨】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三、总结反思,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到了康熙54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穷秀才--蒲松龄出将入相、飞黄腾达的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希望同学们课余用心去赏读这部神奇梦幻的小说!
四、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