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15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把握情节发展中的“我”的心理变化。

    3、分析并明确“旅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对成长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旅店”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激情涌动,厌倦周围熟悉的人和事,渴望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展示自我。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正所谓“成长如蜕”。今天我们学习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看一看文中给我们讲述怎样的一个成长故事。

    二、了解余华(学生先介绍,后出示投影)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揭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作者不挖掘外在的客观的世界,而着重开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它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而是故事本身就充满象征意味。这类小说被称为先锋实验小说。

    三、了解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学生自愿阅读,要求声音要大,洪亮,读出自己的感觉。

    2、概括情节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学习压缩内容。要求学生按情节概述。

    3、理清情节结构

    要求学生找出关键的语句。理出情节:

              走出家门不需旅店

              黄昏到来寻找旅店

              搭乘汽车不想旅店

              汽车抛锚再找旅店

              遭劫之后找到旅店

    最后躺在破车中的自己想起刚出家门的情景。小说是圆形结构。

    四、课堂归纳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情节结构,为下节课打了一个基础。

    五、作业:

    初步了解课文后,我们同学在学习当中有什么问题,写出来。继续细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走出家门    不需旅店

                    黄昏到来    寻找旅店

                    搭乘汽车    不想旅店

                    汽车抛锚    再找旅店

                    遭劫之后    找到旅店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内容我们已经熟悉了,十八岁的“我”走出家门,走向外部世界,请你谈一谈对十八岁这个年龄的认识,对外界的认识。(把学生带入“我”出门远行的情境中)

    提出问题:课文中十八岁的“我”出门远行遇到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由此问题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

    明确:遇到的是陌生人,发生的是始料不及的事。以寻找旅店为线索来组织情节内容。

    二、 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一)提出问题: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情节,知道以寻找旅店为线索来组织情节内容。我们同学在阅读中有哪些发现或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学生的发现和问题可能有:“我”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司机的举动前后变化很大;刚走出家门的“我”与躺在破车里的“我”有明显的不同;小说中“我”一直寻找旅店,但最后却说“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旅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篇小说怎样表现“成长”的主题的?难以理解的句子等等。

    (二)归纳问题:

    把学生的问题分类,问题涉及小说中“我”和司机的形象,“旅店”的象征意义,小说的主题几类。

    (三)制定学习目标

    我们这节课就解决这几个问题,即学习目标:

    1、把握情节发展中的“我”的心理变化。

    2、分析并明确“旅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总结对成长的感悟。

    三、完成学习目标1

    1、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学生依据问题在文中找相关的语句揣摩分析,并交流意见)

    明确:兴奋、好奇、疑惑、震惊、愤怒、无奈、失望。“我”的情绪变化主要来自出门远行接触的第一个人--司机,司机起初是粗鲁的,很快就变得亲切,后来在抢苹事件中先是无动于衷,继而看笑话,最后加入抢劫者的行列,抢走了“我”的背包。而“我”是一个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怀着纯真的梦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是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的人。司机的所作所为代表着外部世界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外部世界是那样不可捉摸。“我”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我”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的反差,这是“我”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语句来解决问题,难以理解的句子也相应得到解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看法,可各抒己见。教师要做出客观的评价,但都以鼓励为主。)

    2、揣摩句子:

    (1)我在这条马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的山和云。所有的山和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

    (2)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3)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明确:(学生讨论交流后)三个句子分别体现走出家门时的兴奋,寻找旅店的迫切,以及遭劫后的感受。“旅店”本来是“我”一直寻找的,但当“我”在车里感到一丝温暖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由此过渡到学习目标2)

    四、完成学习目标2

    1、在小说中“我”一直寻找的“旅店”有何象征意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明确:旅店的特征:一段路程的终点,下一段路程的起点,能让人疲惫的时候得以休整并再次投入旅行。旅店在“我”心里,心里的“旅店”让自己的心灵、精神受到打击的时候得以休整,是精神的栖息地,这是心底的希望、执著的信念,使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小说中“我”虽然遭遇到挫折,但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了希望。

    2、那么,这样的远行同样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人不断追求的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是心底的希望、执著的信念,让我们重新振作,继续前进。

    五、完成学习目标3

    1、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欢快冲出家门的“我”与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的“我”有了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旨在探讨“成长”的含义)

    明确:刚走出家门的“我”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怀着纯真的梦想与强烈的正义感,而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的“我”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最终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这个明显的不同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成长”。

    2、学生谈一谈哪些是成长的现象。

    明确:如我们探索知识的过程,我们的追求过程等等。

    3、讨论:人要实现成长,哪些东西是重要的?

    明确:追求、坚持、获得。

    在追求的过程中,受到一次挫折,对生活的理解就加深一层;经历一次失误,对成功的内涵就透彻一倍;遭遇一次不幸,对人生的醒悟就增添一节;遇到一次磨难,对世间的认识就成熟一级。只有经历了困难与挫折并坚持下来才能使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直面困难与挫折并有所收获才能够让我们破茧成蝶,实现成长!成长--如蜕!

    六、学生整理课堂内容

    回顾课堂内容给这节课的内容加个标题。(让学生自己归纳课堂内容,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并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概括的出的标题可能有:“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理想的精神家园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成长如蜕”“在艰难与挫折中成长”“人生的寓言”等等。(对于每一个标题,教师都要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加以鼓励)

    七、布置作业

    小说结尾写道:“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象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这让人想起《小马过河》的寓言,这篇小说也可以看作一篇有关人生之河的寓言,其中的深浅要靠自己勇敢地去尝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出的启示写下来。如果外出远行,我们应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通过作业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加以拓展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成长的感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