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小溪流不断向前,永不止息,最终发展壮大的过程,告诉孩子们“成长”的道理。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此前学过一篇童话,对童话的特点有所了解,学生小学时又对想象能力做过培训,本文的内容又极其生动,所以,体会文章的构思及想象的特点,应该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标准”和“阶段目标”确定了如何品读(如第二段)让学生进一步体味童话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特点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过程
1.感知。
(1)形象感知。
播放多媒体动画,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分组品读。
①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要求分别细致地阅读课文的4个部分,从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各一个。
②再读课文,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③细细品味这些词语,然后联系各部分内容,明确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各自的歌声特点、力量表现,看看它们碰到了哪些劝阻者及应对情况。
(3)制表整理。
将品读赏析的结果加以整理。参照课后习题(可补充“特征”一栏)制成表格。
(朗读、圈点、勾画、作表、比较)
【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初步感知小溪流的“形象”】
2.再现。
各组举荐朗读能力较强、表现力强的学生,到台前表演各自品读过的片段(配以多媒体动画作为背景)。
(一名学生在台下朗读叙述性文字,一名学生在台上表演小溪流,一名学生在台前表演劝阻者)
【通过小组选拔,学生之间增强了合作和比较的机会。表演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整合。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或“大海的歌”为题?
(2)“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合作,然后在班内交流,允许保留意见,允许展开争论)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
4.练习。
(1)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看看哪些词句特别有表现力。
(2)保持语言风格不变,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小溪流成长为海洋的过程。
板书:
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成长历程: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勇往直前,永不停息
阻拦者: 枯草--乌鸦--泥沙--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