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材料(配44632号课件使用)(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发布时间:2016-7-19编辑:互联网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材料

我所说的课文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八年级上册的二十一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余字,却运用了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以极其凝炼的语言描绘了月夜庭院景色如梦如幻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孤独、欣喜、落寞、旷达的复杂心情。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的情操陶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堪称典范。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对于已经学习了一年文言文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疏通文章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应该不成问题,重点就放在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上,(十多字的描绘,既有修辞的运用,又有虚实景物的描写,并在写景上还流露出作者的感情)。难点应该是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年代的久远,作者多次被贬的遭遇都是学生所不容易感受与把握的)。鉴于此,可以以朗读以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之初,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喜悦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课堂学习和创新活动中来。

目标确定: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通过自由读、听读、朗读和领读等多种方式,达到熟读成诵。以读带悟,把握文章大意。

2、 通过找一找你认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帮助的字词活动,掌握积累字词释义,完成语句翻译,进而把握课文内容。

3、 通过对写景句的揣摩赏析,领悟文中写景句的精妙。

4、 通过对“闲人”一词的讨论,把握作者当时的微妙心情。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采用探究式、合作学习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字词积累上,强调学生要通过预习不看课本默写出本课理解上有帮助的字词及释义,渗透有效率的学习思想。在翻译课文内容上,继续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的方法自主学习文言文的释义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

一、 师生沟通,明确目标

聊天,问学生学过哪些文言文,一般注意哪些内容,以此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此环节一是温习学过的课文,二是通过学生的口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更乐于完成,聊天中师生也拉近了距离。

二、 朗读背诵

1, 初读,注意学生的读音、断句

2, 自由读,巩固读音断句。

3, 范读,体会文中感情。

4, 领读,读出感情。

加强诵读,以读带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传达作者的感情的字句。培养学生有根据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三、 理解课文内容

1, 找一找你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帮助的字词,加深记忆。

2, 指名到黑板板演。强调最好不看书。

改变平时的老师出示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深记忆,强调不看书,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

3, 检测。加强旧知巩固。

联系旧知,培养学生的梳理知识习惯和意识,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4,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 研读探究写景句

1, 明确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

2, 通过三组对比句,欣赏品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在学生反复诵读几遍之后,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到:原句是比喻句,而改后不但没了比喻,而且改变了文意,自然就不行了。这样让学生对字句进行玩味,比较推敲,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盖……也”,产生一种如梦初醒的情味感,采用对比诵读,结合盖字的翻译,让学生领略句中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五

庭下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原句的倒装产生一种虚实错位,亦真亦幻的意境。利用此组对比,让学生在充分走进画面后,经两相比较,学生明鲜地感受到原文中作者那笔下景色的清淡、目光的转换、如梦初醒的情趣;若换成由实到虚的正常语序,这种感受便荡然无存了

五、 探究“闲人”一词,把握复杂心境

结合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

作者介绍突出苏轼的文学成就,写作背景突出作者被贬的原因“文字狱”。 通过如下问题引导:

作者满腹才学,却屡遭贬谪,作者会有何感受?在被贬期间能有如此闲情雅致邀友人赏月,又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结合当时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总结。

六、 结课。

根据时间的多寡,安排背诵或想像写作张苏二人的月下对话。背诵可以起到巩固的目的,想像写作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二人的遭遇及心境展开想像,锻炼学生有根据的想像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