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6编辑:互联网

 一、导入 

教师: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的画作在生前饱尝寂寞,却于死后以天文数字的高价为各国美术馆珍藏。有人说,他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用生命挣扎而全部燃烧自己的人。他就是(学生齐答)--梵高。今天我们就将随着传记文学家欧文斯通那饱含激情的曼妙之笔,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名画诞生的艰辛过程。(屏幕显示课题、梵高自画像)

二、学生评自己写的简介。

教师:课前让大家搜集梵高的生平资料,写成一则简介。哪位同学准备好了,愿意拿给大家看一看?

请一学生看投影读自己写的简介。

教师:大家来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简介如何。

学生:……(优点:真实、简洁;缺点:不是有血有肉,可读性不强。)

教师:我的想法也跟大家一样。这则简历写得真实、简洁,对于只想了解个大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我们希望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梵高那不可遏止的创造欲望,那充满激情的想象力,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同样真实,但比一般传记更具可读性的文学样式,那就是传记文学。一起读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

1、感受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

2、学习传记文学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教师:    本文是《梵高传》中的一段节选,下面听老师来给大家介绍该节前后的情节。

     (配乐)此时的梵高带着身体的病痛和感情的创伤,原打算回到家乡潜心休养,专心进行绘画创作。但在自己的家乡,他没能得到应有的宁静。镇上的人们将这个只会涂涂抹抹的人看作是二流子般的废物。再加上镇上一位姑娘因为爱他没有得到家庭的同意而自杀,梵高很快被“敌对的浪潮”所包围。除了那些最淳朴最善良的农民,没人愿意接纳他。这使得梵高更加热爱农民,尽管他们生活得贫困粗俗,但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平和安然却让他深深陶醉。于是他更全心的投入到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摹中,力求用自己的笔画出这些农民精神上的内涵。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的过程。

(梵高在12天里,几易其稿,终于在最后一晚凭着记忆完成了经典名作《吃土豆的人》。)

(屏幕显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回答。

四、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教师:初读课文之后,请大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再次阅读,这一次大家可以小声的读出来。(屏幕显示: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梵高为何“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

2、梵高为何一次次的毁掉自己画的画?

3、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梵高为何“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适时展示《吃土豆的人》的画)

五、自由赏析,评说梵高

教师:通过两遍的阅读,同学们有没有看出作者在刻画梵高这个形象的时候,主要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学生:心理、语言、动作描写。

教师:好,下面请你们在文中一一找出这些描写,然后选择几处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其间适时加入全体朗读)。(屏幕显示:自由朗读,赏析品味)

教师:我相信,梵高的形象此时已经存于每个人的心中。现在请你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描述你心中的梵高。

学生发言。

教师:老师心中也有一个梵高的形象。(屏幕显示)

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现场的模拟对话。请一个同学扮梵高,一个同学扮作者欧文斯通。两人进行一问一答的交流。这个模拟对话要求双方都对梵高的心理有很深入很微妙的把握。哪个同学愿意试一试?

六、揣摩文章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结合

教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学生:一些情景特别是细节不可能是作者亲眼所见,那么这样的虚构是否影响了传记的真实性?

学生讨论。

教师:传记文学允许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这种虚构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文章的主线索必须遵循人物的生平经历,但在具体的描写和细节安排上,可以运用想象进行艺术加工,更加突出人物的精神,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了解了这点以后,我们是否也可以试着写一写传记文学呢?

(屏幕显示)

依据所提供的短文,运用想象,加入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对下文作200字的生动描绘。

爱尔兰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的大脑瘫痪症。他的作品是用左脚趾打字创造出来的。他写作时坐在一张高椅上,打字机放在地上,他用左脚上纸,下纸,打字和整理稿纸。在他21岁那年,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

七、布置作业。(屏幕显示格言)

教师:成功之路决不是用鲜花铺成的,艺术天才的桂冠只有极少数人能当之无愧。法国画家米勒曾说过:“艺术它不是散步,它是斗争,是拼搏。”由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形式自由,散文、小说、诗歌都可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