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黎明中学语文组 吴丽英
这几年《百家讲坛》在全国热播创下了收视率新高,这足以证明国学正悄然兴起。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引起人们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当代的教育也要适应新的形势,现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让学生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能力的学生是当今很多一线的教师正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按过去的传统,死抓课本的教法,显然与新一轮的课改格格不入,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连新的考试题型都无法适应。近年有命题专家明确表示:“要让那些多读书,会读书的考生在考试中占优势。”可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重视并大力提倡中学生课外阅读已是当务之急,而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石,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那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又如何让学生有效的阅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之前,先印发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如“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东汉刘向), “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瑞士凯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与学生共同品读这些名言,在品读中让他们深味读书的重要性。
2、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榜样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容量,在上课时能够结合课文介绍一些名著的相关的情节,也可以介绍一些作家的佚闻趣事来增强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兴趣,唤起学生非读不可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的榜样来自同学,笔者每周都抽出一节课作为“文学作品交流会”,让同学毛遂自荐上台发表对近期所看的文学作品的看法,在交流中激发学生课外多阅读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中可以置放一些学生适合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可以随时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兴趣做支撑就可以渐渐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 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目前图书市场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高雅的文学作品,也有低俗的读物,而我们的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教师责无旁贷要引导他们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1.结合课堂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初中的语文课文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外名篇的节选,只窥见一斑,未见全豹。可借助上课设置悬念,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全部作品。如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时笔者在课文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悬念:爸爸去世了,英子是否真得坚强起来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以后的人生又发生了哪些刻骨铭心的事?以此激发同学们课后去阅读《城南旧事》。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围绕一定的阅读目标,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列出本学期或本学年学生要读的书目,可以结合教材后面的必读篇目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文标准(修订稿)中的推荐篇目。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传记,让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完成规定的阅读篇目,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及各类报纸副刊上刊登的文章也都具有时代精彩,反映时代风貌,值得一读。
三、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要求,好的方法可以作到事半功倍。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2.做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以便学以致用。
3.多动笔写随感。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我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设计为篇目、作者介绍、文笔精华、阅读感悟等栏目。真正让学生读有所得。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一个人终生受益,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快节奏的社会。作为学生时有繁重的升学压力压在头上,毕业后工作压力在眼前,所以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它会使人终生受益。
1.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古人曾给我们做出榜样,欧阳修为了争取更多的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充分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留下了“三上”(枕上、厕上、马上)的美名。伟人毛泽东的床头也是摆满了书,一有空闲就拿出一本书来阅读。所以学生要学会利用等人、睡前等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每天坚持阅读5000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用“心”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阅读要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才能有所收获。要学会质疑,敢于发表阅读感受,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样读书才能有进步。
当然多动笔把好的文章摘录下来,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很好的方法。
21世纪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将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发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辛苦点,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奠定其终生学习的基石,受用一生。
作者邮箱: green23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