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把握
《断章》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风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错误》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
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
《回旋舞》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二、问题探究
1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 《错误》一诗中意象是怎样运用的?
这首诗中的意象新奇而独特。“莲花的开落”,喻指美丽的容颜经历过希望和失望的表情。“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天里柳絮因风起舞,无风则不舞,这个意象与亲人不归、女主人公久久等待的心情暗合。还有,傍晚时分的江南小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清冷、沉闷、没有生机,即如诗中的“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寂寞心情。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的感情表达得充分、丰满,而且使诗富有美感。
3 意象叠加指的是什么?《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这使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其实意象叠加对我们中国诗人并不新鲜。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关于练习
一 、反复朗读、品味这五首诗,研讨下列问题。
1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2 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3 《错误》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 《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5 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中,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设题意图:从主题、内容、写法和某些关键语句等多方面赏析这五首短诗。
参考答案:
1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2 诗中的“风雨”应该是一个比喻,它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现实人生的经历、磨难甚至挫折。诗人用了“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个明喻,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波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3 《错误》一诗中,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描写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紧掩的春帷和窗扉那样紧锁。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般说来,诗中的“你”往往被理解为闺中怨妇的形象。
4 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5 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二、这五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并背诵下来。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设题意图:倡导个性化阅读,积累文学名篇,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这几首短诗,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应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但不要提供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
1 《断章》与《在一个地铁车站》比较。《断章》一诗,据作者自己说,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句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就由此而来。《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据诗人自己说是这样创作的:一天,他从巴黎协和大街附近的一个地铁站走出时,看到一张张美丽动人的女人面庞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苦苦思索,想用诗的语言把这一美好的印象表达出来,当晚写成一首30行的诗,但不满意;半年之后把它压缩成15行的诗,仍不满意;又过了半年之后,他再次把它凝炼成现在的日本俳句似的两行诗。有趣的是,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就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庞德则对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崇仰备至,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许多灵感。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的一些经历却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2 把《回旋舞》与保尔福尔的代表作《晓歌》(见“有关资料”)以及戴望舒的《烦忧》比较,体会首尾相接、浑然天成的特点。某一诗人的作品可能有相对统一的风格,不同诗人也可能表现出一致的风格,这就涉及师承和流派的问题。
3 把《错误》与温庭筠的词《望江南梳洗罢》比较,看看其意境是否有相似之处,从描写思妇这一主题和表现的意境来看,是不是能看出新诗与古典诗词的某种联系。
二、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
三、鼓励和指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这五首诗篇幅短小,便于模仿学习,可让学生选择生活的一个方面,尝试写一首有一点意味的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