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锦瑟》是传统教学篇目,我也教过几遍了。在这一次的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前几首,我都是采用常规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品析。虽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总觉得这样一成不变地教下去,总不免给人单调感。而且,新课改焕发的创新意识使我对任何惰性和匠气都有强烈的排斥免疫力。所以,到了要教《锦瑟》时,一种求变创新的欲望就越发强烈了。
但如何创新呢?李商隐的诗是最难理解的呀,不正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吗?我注意到:正因为李诗晦涩难懂,所以教材上作了详尽的注解,学生对照注释已完全能够读懂此诗了。教师再讲解必要性不大。至于本诗具体写什么,本来就如谜一样,历来是众说纷纷,各有道理。既然如此,何不放手也让学生来“猜猜迷”呢?在“猜”中主动学习,走进这座“迷宫”,用自己的心灵去领略它迷离奇幻的美丽。刚好,课前的一天是“情人节”,大街小巷皆可见手捧玫瑰花的青年男女。我联想到李商隐的诗歌中有很多就与爱情有关,何不联系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于是,我想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玫瑰诗竞猜”活动课。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情感历程等。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诗人的相关情况。教师强调“可待”、“只是”的特殊含义后,再让学生美读三遍,初步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然后进入本课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投影出我设计的情景故事:在“情人节”这天,四个女士分别收到ABCD四男士一束玫瑰花,花中各附有两句诗,分别是《锦瑟》中的某一联: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D、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再提出要求(分组完成):1、解释原诗之意。2、猜此男士借李诗想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3、他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所引的李诗是否恰当?用请学生分四大组竞猜交流,比一比哪一组的理解好,想象生动,最有创意。各组准备选派代表上台汇报。
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各小组兴致勃勃地商讨交流起来。有的查资料,有的编故事、有的记录。整个教室里热火朝天。我边巡视边作些指导。因为创设的情景给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自主创造空间,同时又有细化的要求作导向,所以,学生的学习既主动、热烈又井然有序。都沉浸在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之中。
到了汇报阶段,各组选派的代表先后上台讲述本组(或自己)的竞猜结果。讲述都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课中时有高潮掀起,气氛欢快热烈。
现摘录几个小组的发言:
一组(1):我们组选的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联。我们认为,李商隐原诗句的意思是:锦瑟啊,你为会么有这么多的弦呢?那一根根琴弦引起了我对多少往事的回亿啊!
--在今年的情节中,A先生的玫瑰花附言上写有这两句诗。我们猜想的结果是:A先生是一位台湾老人,因为年轻时被抓壮了,去了台湾。几十年过去了,他终于能回大陆,费尽周折找到了他至今寡居的老妻。老人百感交集,痛叹五十多年的岁月无情地消逝了,多年以前的恩爱与生离死别犹历历在目。于是,老人就借用了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来表达往事不堪回首的痛苦,并连玫瑰在一起,敬献给老妻,还泪流满面地说:“桂花,我终于回来了……”这段感人的故事恰如李商隐的诗句一样凄美迷人……
(演讲有感情,故事合情合理,赢得了掌声。班上更活跃了。)
二组(2):我们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理解是:诗人曾有过如庄生梦蝶般的美梦,并为之如痴如狂;即使梦都破碎了,他也要如“望帝化鹃啼血”一样,永不忘怀。--我们的主人公B男士之所以引用这一句诗,是因为有这一段凄伤的故事:此男士是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来自农村。他和一位出身高干家庭的女表年相爱了。但被女方父母无情地拒绝。男青年转而发愤读书。双方暗中约定,等男方考上博士,学业有成后再向女方父母提亲。于是,B男士的学业突飞猛进,被选派到国外深造。然而,女方父母还是不认同他,怕自己的女儿在等待中变成大龄姑娘。女孩太软弱,听从了父命,另嫁他人。几年后,B男士终于回国了。然而物是人非,他无比伤感,和昔日的恋人见了最后一面,并献给她这束玫瑰花和这两句诗,来表达人是情非,往事如梦的困惑和痛苦。后来,他终生未娶……
(听众笑中鼓掌。故事虽编得有漏洞,但也符合此一联的诗意)
四组(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要讲的故事是:情人节那天,一位白发苍苍老人走进墓地,来到一座坟前。他缓缓放下玫瑰花,伏下身子,抚碑的手都颤抖起来。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嘴里喃喃地说:“萧姗,我又来看你来了……”一幕幕往事同时浮现在脑海中:三十年代,一位热爱文学的女青年,爱上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他们幸福地结合了。新中国建立了,他们一起写作、编刊物,生活美满。然而史无前例的年代到来了,作家被打倒,要被关进“牛棚”,他要妻子赶紧和他离婚,但妻子坚决不答应,愿意生死相依。从此,批斗挨打的命运降临到妻子身上,有病也得不到治疗,终于被折磨致死。作家惊闻噩耗,痛不欲生……多少年过去了,老作家一如既往地保留为妻子献花习惯。每当这时,他常呤诵的一句诗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个很雅致的故事,显然是与几天前学过了巴金的作品有关,改编很成功,又赢得了掌声。课堂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
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要结束了,我顺势布置作业:将此诗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
这一课上完后,我心中还是没有底:旧教材上收录了此诗;各课改区的必修模块上(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也选用了此诗,我既然教的是新教材(粤教版必修3),是不是可以这样以全新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探索呢?在新课改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的时候,各种新的理念和尝试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然,我更注意到的是新课改的大道上频频闪烁的红灯,似乎更具权威性的抢占了我们的眼球:许多稚嫩的创新,以其与生俱来的怯怯稚姿--形式的新颖,捷内容的完美之足而先登,因此招到更多的非议。可以肯定,红灯闪烁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助于完善新课改的实施。但这样的环境过强,也易让人过敏。我就必须反复求证:我的这一节课是否形式大于内容?
不过,思考过后,我还是释然了。新课改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仔细想来,我这堂课的求新从一开始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了这几点。所有新的形式都是扎根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形式和内容一直是紧密结合,从来没有割裂过。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这一节课并不是我上得最满意的课,学生的调动效果也不是最好的,有些地方估计不足,要求过高,学生有的勉为其难,也有低潮的时候。它只能算是较满意的课堂而已。然而,这堂课中,学生的思考、想像、研讨、演讲、运用等能力都得到了多么充分的发展!如果为了教师教学的稳妥便易,而放弃殚精竭虑的创新,又怎能收获到那种“天光云影共徘徊”惊喜呢?即使有所瑕疵,又何妨?不摸着石头过河,永远到不了彼岸。这样的课堂又确实是让我和学生都激动过、快乐过的课堂啊。即使再过去些时光,这样的课堂也决不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新课改的征途中,不是创新太多了,而勇气太少了;苛责的氛围多过了宽容鼓励创新的环境。这样显然不利于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如果我们每一棵树木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课改的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更美好。为此,我以这一课中的另外几点体会,来尽点绵薄之力:
一、自觉追求新课标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新课改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更应该见之于行动。永远抓住“发展学生”这一根本,大胆创新,我们的新课改就会根深叶茂,四季如春。本课中,诗歌教学是不太容易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的,但是这一次尝试却成功地实现了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师生都体验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可见,要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必须先有此自觉的追求,然后才可能有异彩纷呈的教学实践。
二、良好的预设更能营造课堂的生成。落实新课标,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研究学生,钻研教学艺术,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搭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理想境界。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就是要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条件①。本课教学中,如果不是设计出了一个“玫瑰诗竞猜”活动,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就很难调动得充分。这个“竞猜”的构设,实质上是对学情、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后的教学策略的最优化选择。将教学内容“陌生化”处理,变陈旧为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情人节”),将教学生活化。可以说,新课标的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总是与教师的教学创意密切相关的。事实证明,良好的预设更能营造出课堂的丰富的生成。“巧导”才能更好地带来“巧学”。
三、诗歌教学除了应重视朗读、品味、分析等传统教学重点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想象、探究、创造、应用等能力。让他们既能读出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入情入境,同时,又能增进创造与应用的能力。例如,本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猜想、编合情理的故事,这就是培养想象和创造能力。而猜四位男士引用诗句的所达之意,这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学会运用诗句来表情达意。这属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学以致用更是学习的高境界。
总之,在新课改的探索中总会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能不断去探索新的途径,我感到这是其乐无穷、其获丰硕的旅行。我和学生们都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