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节选了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一节文字,冠名《荒岛余生》,编入“探险”单元内。《荒岛余生》的内容,主要是写鲁滨孙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它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的。鲁滨孙是《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他是劳动、顽强、乐观的化身,从他身上可以看出这样一条真理:只要拼搏奋斗,乐观向上,就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勤勉、创造和进取的“鲁滨孙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士,在人生路上积极进取。这部堪称“生活的教科书”的名著,不仅欧美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儿童必读书,我们的新课标也把它中学生课外必读书。课文节选的部分,由健美心理所表现出来的鲁滨孙坚毅顽强的形象,不能不令人佩服。由此我想到: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知识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其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后期智力的开发和人品的形成,都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表明:心理素质好的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能够迅速调节自己的心态,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生活之中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呢?下面就《荒岛余生》的教学谈点体会。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与这一理念,以教材为依据,尽量发掘其中所蕴涵的健康心理因素,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促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于是我在教学中做如下处理:
首先,在解读中感知心理知识。《荒岛余生》主要写鲁滨孙初陷荒岛时,因孤独、寂寞而产生伤心绝望的内心矛盾。鲁滨孙初陷荒岛时,悲观失望,“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在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因为他虽然脱险了,但在这个荒岛上,除了被饿死或者被野兽吃掉外,是没有出路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另一种力量出来阻止这种想法,那就是奋进的精神。其内心又在积极寻找另一精神支柱。船上的同伴都死了而自己还活着,比起他们,那又是非常幸运的。在这样一阵思索之后,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更坏的情况。”因此,他及时调整好心态,决定在荒岛顽强的生活下去。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优势,有维持生存的足够的东西,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这就更值得庆幸,更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我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些内容时,他们基本上悟出了鲁滨孙在困境中的心理活动:主要在于辩证思索,比较认识,自我安慰。
其次,在探究中深化心理知识。在解读内容、感知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鲁滨孙在困境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能理智分析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他成功的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态平衡的生活下去。这是鲁滨孙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到此,我稍加点拨传授有关心理知识:他这种坚强勇敢与自信,辩证思考,及时调整心态以适应现实的方法,正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调节情绪,自我安慰,乐观开朗,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方法。
接着引入上期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学生背诵、回味,然后点拨,使之加深对心理知识的把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他告诉我们,生活里并不都是阳光、春风,也会有阴影、苦雨,面监这些时,千万不要悲观和暴躁。“心儿永远向着未来”,“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尤其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一切都是瞬息,一节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更是授予人以调节情绪转移注意之秘诀。
再次,在拓展延伸中指导生活。我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鲁滨孙在荒岛的生活和心理时,学生看到了鲁滨孙用借贷方式,将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从中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为把握生存机会,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夯实了他生存的思想基础。此时,我给予延伸: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也应这样,常常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才不陷入死胡同而想不开。尤其是对待失败和挫折,不要耿耿于怀。许多东西,多会在时间里稀释、淡化,久而久之,会被忘却。这时我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再引入《塞翁失马》,用塞翁那坦然对待“祸福”的心境和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增强其对待困难、挫折辩证思考、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最后归纳总结:“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情绪转移,塞翁那坦然对待“祸福”的心境和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鲁滨孙在困境中辩证思考,及时调整心态顽强生存的榜样,都启示我们,学会生存,善待生活。即使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应该镇静振作、乐观向上,尽力去战胜困难,终将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