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6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