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玉溪师院附中 普双华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胡同、文化的相关知识。 (认识)
2、 了解序言锝一般知识。 (认识)
3、 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 (掌握、运用)
能力目标:
1、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独立)
2、 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模仿、独立)
3、 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模仿、独立)
情感目标:
1、 感悟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受到醇和的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
文化品味。(反应)
教学重点: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并尝试用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设想: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新教材着眼于让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并在文化品位、修养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进行这些训练的好例子。条理清楚,先介绍胡同的特点,接着剖析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关注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文化内涵丰富,语言雅俗相间。本单元训练重点是了解序言的不同写法,并此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教学以引导学生复习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入理解胡同文化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章语言特色,积累语言。
教学思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概括胡同特点--深入理解胡同文化内涵(读、议、悟、读)--关注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读、议、记、迁)--拓展探究(迁移、创新、习作、课外阅读)
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前准备:观看北京名胜博览
进程:
一.导入:创设旅游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昨天我们饱尝了北京的大餐--北京名胜博览,今天我们将随汪曾祺先生一块儿去品味北京的名胜小吃,京都古韵--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三.概括胡同特点:
(1)默读课本1至5段,思考胡同特点。
(2)看听歌曲《北京的胡同》印证课本上胡同的特点。
(3)复习概括要点的步骤方法。
①把握关键的词语
②把握关键的句子(过渡句、主旨句、总括句、含蓄句┅┅)。
③品味含蓄的语句
(4)概括胡同的特点,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概括。
方正(方位意识)
取名取名的来源(计数、物件、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宽窄(分阶层)
数量“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安静、方便)
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四、深入理解胡同文化内涵。
(1) 理解文化含义。
(2) 走进四合院,看四合院的环境、布局。(图片)
(3) 听导游的介绍,范读课文6-12段。思考胡同文化内涵
(4) 概括胡同文化内涵。
封闭
居家 安土重迁
待人 不即不离
对物 知足长乐
处世 明哲保身 忍
(5)揣摩重要语段:第8段,第12段,指导又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五、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系。
六、你怎能样看待胡同文化的封闭与忍?
七、讨论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感悟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1) 配乐默读。
(2) 个别配乐朗读。
(3) 讨论分析作者情感。
八、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九、小结
旅游结束了,胡同不会和我们再见,而杰出的导游先生汪曾祺却永远和我们再见了。1998年5月16日,汪先生怀着依恋和我们永别,看课本p47页注。
《胡同文化》是作者为其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可文章除在行文最后提了一句:“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其余则看不出来。文章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轶闻掌故,内涵丰富;结构独特,耳目一新;语言雅俗共赏,读之不累;读后,我们不仅了解了胡同的外观特点,(方方正正)是和四合院连在一起的。胡同文化的内涵是忍忍和和的胡同人创造的。并和作者一起关注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四合院将院留古风,胡同人在经济大潮下将走出胡同,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为北京又添新风彩。
十、迁移练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北京的胡同营造了胡同文化。天之南,云之下的滇中碧玉新兴州,礼乐之帮的聚奎阁,层层的哀劳梯田又将滋生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生个别回答)
课后练笔: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从居住环境入手,写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十一、课外阅读: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汪曾祺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北京的胡同》(翁立著燕山出版社)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忍 方
忍 方
和 外观特点 正
和 正
胡 四
同 文化内涵 合
人 院
人 院
添 关注发展 留
新 古
采 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