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二.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精讲与精练相结合,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知识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时学习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它们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进一步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还要学习一些文言知识,以及培养提高欣赏史传文学的能力等。
2.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对峙天下,都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本文所反映的就是秦、赵之间发生的一段斗争史实。
3.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1-2节:廉蔺简介
②3-13节:完璧归赵
③14-16节:渑池之会
④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
②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也……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宫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⑧布衣之交(平民)
D.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总结扩展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能正确翻译,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古今词义的差别,以今释古,必然会使译文进入误区;第二,要熟悉文言文的通假现象。在译文中如果我们遇到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要从读音和字形两方面联系上下文看是否跟另-个意义可以讲通的字相同或相近,以认定它的正确意义;第三,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在语句中的正确含义;第四,注意总结词类活用规律,正确翻译语句;第五,与现代汉语相对照,正确识别特殊句式,翻译时对其进行调、补、换等。
(五)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课文,做到能很流畅地复述三个故事。
2.归纳总结语言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知错就改。
2.学习作品在选材、布局、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分析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要求:复述故事力求完整,通顺流畅且有声有色,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合作,教师点拨,探讨人物性格。
[点拨]本文通过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情,在尖锐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方,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事情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得以体现,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技法。要求:品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加强讨论。
[点拨](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期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