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代词人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通过在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三处听雨的对比,概括了词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而到最后“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词人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无情的感慨,那“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态度,既有无奈的表示,也有冷眼旁观的冷漠,但是,在感情上却蕴藏着千斤的分量,看似无情却有情。
在年少时,我读这首蒋捷的《听雨》读出的是一份“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欢快,就是偶而有些许的忧愁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不更事。而今,重读此词,才读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因为,自己也是“鬓已星星也”。“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是蒋捷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忧患之后发出的声声悲叹。
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阶段性的心情,只有当我们年老时,才会知道,有很多的情怀已逝,很多的心情不再,很多的人逝物非。所以,当词人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之后,尝尽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历经了江山易主的变故,埋葬了许多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和恨,“而今听雨僧庐下”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还是感到雨声无情,而自己的心情却木然了,所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对于大自然的雨雪风霜,每个人都视其境况和心情,而各有其感触,“冷暖自知”这句话是最能概括这个中滋味。当心情愉悦的时候去听雨 ,雨声是音乐,当心情悲伤离别来临的时候去听雨,雨声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我从小就很喜欢在下雨天听雨声。小时候,住在奶奶家的老房子里,下雨天,是我最高兴、最开心的事,也是大人们最担心、最忧烦的事,我听见雨声打在老屋青瓦上的声音,是一曲欢快的乐声,是和着愉快的心情奏出的童谣,我看见雨水从房檐上滴落在院子里已有小坑的青石板上,能溅出小小的水花来,我站在台阶上伸手去接那打得手心有点疼痛的雨水,是一种愉悦的感动……而大人的忧烦却是在担心年久失修的老屋,因为,房顶上有很多的地方都在漏水,于是,大人们忙碌着用家中的大盆、小盆来接这些漏下的雨水,屋外的雨声和着这屋内的“滴滴答答”水声,组成了一首很美的乐声。但是,大人们是听不出来的,大人们脸上挂着焦虑,心忧如焚地担心如果雨会不停的下,老屋的房顶会更漏,担心打湿的家具、衣物会发霉,担心……他们整夜都不敢睡去地担心着,而我却伴着和谐的雨声很快进入了梦乡。
今天当我自己做了大人,才知道当大人所要的就是那份担忧、担当和责任。如果房子塌了,在哪里去给孩子找一处遮风挡雨的家?所以,那怕是杞人忧天,也是一个“忧”字了得,所以,他们肯定没有了心情,把雨声当作音乐来听了,也肯定没有情绪来看我欢喜的笑脸,等到我长大了,也理解了。
再后来,我读到了台湾作家琦君女士的散文,她说:“我从来没有抱怨过雨天,雨下了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我爱雨不是为了可以撑把伞兜雨,听伞背滴答的雨声,就只是为了欢喜那下不完雨的雨天。为什么,我说不明白,好象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和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梦牵魂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呵,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人事的变迁,尤使我于雨中俯仰低徊”。
琦君女士从童年到中年,在历经了人生的风雨之后,仍能保有一种以爱心来洞照忧患人生的平和心态,对苦难也好,失落也罢,都没有任何的抱怨,用平常心做人,用爱心关照世界上每一个需要得到尊重和关爱的生命,所以,她的爱心在她的文字中得到了传播。所以,我们所有的人,来人世间走一遭,遇见什么苦难,都是不值得去抱怨的,去怨天尤人的,面对一切,坦然承受,才是对人生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