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八 月
(1) 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即德勒克沃尔柯特 (Derek Waleott) 。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 ( 本地土语 ) 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 1979 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沃尔柯特的诗,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定位的。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指出,授奖予沃尔柯特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沃尔柯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他的文化环境定了位,并通过它们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 沃尔柯特是一个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难”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 《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沃尔柯特从 18 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起,至今已出版诗集和长诗 15 部,包括《海难余生》 (1965 年 ) 、 《海葡萄》 (1976 年 ) 、 《星苹果王国》 (1979 年 ) 、 《幸运的旅客》 (1984 年 ) 、 《仲夏》 (1986 年 ) 、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半》 (1973 年 ) 和史诗体叙事长诗 ( 荷马 ) (1990 年 ) 等。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译诗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
诗歌首先写到了“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 “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诗人想像太阳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拟人化的太阳是非常有性格的,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 “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面对这样一个迟迟不露面的太阳,诗人没有抱怨,反而说“我爱你”;而且, “慢慢学会”、 “爱这阴暗的日子”。
第六节中,太阳终于出来了,这是诗的高潮所在。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 “繁华的额”、 “雨的珠帘”等,表达出诗人见到太阳的欣喜无比的心情。
诗的结尾是诗意的升华,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给人安慰
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
(3) 精华鉴赏。
而是表达出对诗歌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人化,想像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诗人的精神向往所在。
普希金歌颂拜伦等,实际上是以拜伦等而喻己表达自己对大海般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意在让学生体会泰戈尔作为东方诗人其诗歌的田园特色。
泰戈尔擅长于写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体验生命的乐趣。在《我一无所求》第一节中,他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在大榕树下, “我一无所求”地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超然的静谧的美丽的图画,它要告知的不是劳动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而是超然物外的闲适,乡间恬静祥和的生活乐趣,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景观。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意在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领会。
对着底片, “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在《黑八月》中,诗人所说表达了他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接受、积极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