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24编辑:互联网

童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读――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在读中体会“趣”。 

4.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5.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感悟作者的“趣”,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6.积--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7.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刚一个星期,我们就觉得初中的学习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苦于作业;有同学已经有了向往小学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我们把学习和作业当成一种苦命的负担,我们要把他幻想成一座座大山,一个个堡垒,一条条大海……如果你攀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个个堡垒,跨过了一条条大海,那老师想你肯定会感到格外的喜悦。好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是如何来把小小的事物幻想成宏大的事物,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的。

二.整体感知,感悟作者的乐趣

1、 作者简介: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 听录音,并初步感悟文章及纠正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ma) 

3.齐声朗读,读得流畅 

(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 

(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童年的乐趣?

明确:

a. 夏天拟蚊作鹤,鹤鸣云端,此为物外之趣

b. 以丛草、虫蚁、土砾、凸者、凹者为树木、为兽、为丘、为壑,此则亦为物外之趣

c. 见蛤蟆吞吃二虫,以大欺小,“我”鞭打蛤蟆,并驱赶之别院

三.分析课文,感悟作者的乐趣 

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1.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插话、点拨,进行组间交流。 

3.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4.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5.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感悟情趣

2、 做课堂练习1-2(后附练习一张)

3、 同步作业跟上

第二课时

一、检查练习情况并讲解

二、精读课文,反复讨论感悟作者的情趣

1、朗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 / 一癞虾蟆。 

2、品味语言,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中,欣赏文中的妙句

① 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 

3.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有那些擅长?(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作者的“趣”在何处?(文中语句作答)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4.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在以上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读出趣的心情。 

5.小结(板书):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拓展延伸,想象创趣 

1.六读(读出感情) 

文中的“我”之所以感觉到“趣”,全在一颗充满纯真的童心。让我门练习读出感情,可上台展示。 

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第三次合作探究: 

(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板书: 

物--平淡无奇 

趣--其乐无穷 

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 

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 

(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如: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誴;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 

3.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强――僵

② 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以等 (文中自己找句)

观: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之:昂首观之 (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 

心之所向 (主谓间,取独。) 

驱之别院 (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 (因为) 

以丛草为林 (当作,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以:徐喷以烟 (用) 

以丛草为林 (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 (代词,指所观察之物)

蹲其身 (代词,指自己) 

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 

④省略句并翻译。 

蹲其身,使与台齐 ([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 

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为之怡然称快 ([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⑤其它重点词语 

明察秋毫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⑥.课外阅读一篇表现童趣的文章,摘抄部分内容。 

⑦.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 

借鉴: 小时候,玩“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有儿歌:“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