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19编辑:互联网

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

四.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五.回顾课文,布置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相关链接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背景链接]

《背影》是一篇记实散文,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就跟现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就是1917年,那时作者还在北京大学学习,种种家事,恰如文章所写一般,父子同行,浦口车站惜别,也是实情的再现。

交流相关文化信息

关于父亲节

不知道世界上的孩子们第一声叫爸爸的多还是叫妈妈的多,反正父亲节比母亲节整整晚来了10年,而且至今知道的人不多。

美国的约翰保杜德夫人幼年丧母。1909年,她在过母亲节的时候,想到了含辛茹苦把自己和几个弟妹养大的父亲。为了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她建议教会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定为父亲节,并举办庆祝仪式。

相关练习(课内课外阅读)

阅读《背影》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从哪几个方面对父亲进行描写?

                                                                     

2、选段直接描写父亲为儿子去买橘子时艰难的动词有哪些?

                                                                     

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为什么会流泪?对“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一句话,又如何理解?

                                                                     

                                                                     

4、“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这个时候父亲的心情为什么很轻松?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6、挑选文中对你触动最深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运用下面的句式进行品析。

句式:我认为“……”这个词(句子)用得好,它表现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站台

吴林玉

跟多数母亲一样,每次我这个从遥远的城市回到老家,母亲都特别忙碌,忙着做我喜欢吃的菜,忙着打点我换季的衣……而我在家短暂的日子都被踩在走亲访友的脚步中,很少顾及忙碌而疲惫的母亲。回城的日子一到,我才会深切地体会出父母大牵挂和担忧,父亲的老爷车载着我的行李包,母亲手提大包小包,而我则两手空空地走在他们中间,听着父亲时不时地说几句为人处事的训诫,母亲见缝插针地唠叨几句诸如“饭要吃饱,衣要穿暖”的家常话。

到了站台,准确说,那不算站台,只是我们村每位外出的人都会在那儿等每半小时一趟通往外面城市的客车,我称它作“心灵站台”。它没有任何标记,两个斑驳而简陋的石板凳被岁月消磨得光滑如镜。一顶用毡草搭起的避雨亭经过无数次修修补补,依然有它冬遮雨夏遮阳的特殊魅力。父亲回学校上课了,母亲就留下来陪我等车。她让我坐在石凳上,偶尔帮我理理被风吹乱的长发,大部分时间便站在路边焦灼地望着那条无限演唱队柏油路,等待那辆可以把她的女儿送向广阔天地问寻前程的车子。

车子在母亲的视线中姗姗来迟。车未停稳,母亲已经上车,把行李安顿好,给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变下车站在窗下一边叮咛我“蓝袋子装水果、白袋子装鸡蛋”,一边等车启程。这时候,我和母亲总是离得很近,我甚至可以看见车窗外母亲脸上细细的汗珠和头上肆意飞扬的白发。这样的隔窗而立挥手道别有好多年了,每次车子启动的刹那,我都笑容便会凝固僵硬,代之以一股由心底蔓延开去的酸楚。这时的我面对憔悴的母亲就像她面对黄土一样艰难,然后总是习惯性地将头从这边偏向那边,让缓缓而生的泪水在眼眶中流淌而不至滑落。这时候,母亲便稍稍挪后,一如既往地笑着,偶尔用手背轻轻抹一下脸上的汗,这个动作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至多年来我一再想起。车开走了,母亲还是久久地伫立着,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风中摇摆着,像一枚永不疲倦的指南针,指引着我走向远方,走向未来。母亲站在站台的身影定格成我一生的风景,让我一读再读。

离开老家,那站台便成了我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中转站,由一个纯真的孩子变成一个易感怀旧的女孩,我总认为那是我一直深藏未露的本性的突然展现。即使再城里的喧嚣与骚动中感叹韶华流逝的无奈,抑或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我也能从母亲种植于我心田中的情感音符中得到慰藉而坦然。

(选自2000年1月5日《湄洲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文中那一张“简陋的石板”和“毡草搭起的避雨亭”为什么被我成为“心灵站台”?

                                                                     

2、车终究是要到的,而母亲“大部分时间便站在路边焦灼地望着那条无限延长的柏油路,等待那辆可以把她的女儿送向广阔天地问寻前程的车子”,这么做有必要吗?

                                                                     

2、 文中“我面对憔悴的母亲就像她面对黄土一样艰难”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作者这么说有什么用意?请你从本段中再找一个具有类似特点的句子。

                                                                     

                                                                     

4、比较课文《背景》中“我”的形象和本文中“我”的形象,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答案:精段阅读

1,外貌  动作   语言

2.走   探  穿  爬上  攀   缩  倾

3.因为父亲艰难的去为我买橘子,使我理解了父亲的那颗慈爱之心,所以感动的留下眼泪。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伤心,所以我赶紧拭干了眼泪。

4.因为父亲觉得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所以心里觉得踏实,满足。

5.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6.略。

探究答案

1. 因为那是我从幼稚走向成熟由纯真变成易感怀旧的地方。

2. 从母亲焦灼的心情中看到了她对女儿的关爱。

3. 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面对母女离别及母亲对我的爱,我心中蔓延开了无限酸楚。类似的句子是“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风中摇摆着,象一枚永不疲倦的指南针,指引着我走向远方,走向未来。

4. 只要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