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2编辑:互联网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美读的技巧和方法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

壮士登高叫她九州,

英雄落难叫她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

那下面早歇着的,

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

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1949年到1974年,几十年间,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文化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解题:

《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现出雨给人的感觉:凄凉、凄清、凄迷、凄楚。“冷”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四、美读课文,涵咏品味字段文句:

分组朗读

尝试美读,通过对语言高低、轻重、长短的把握,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朗读技巧:绘声绘行绘色,层次有序地把观众带进诗歌的情感境界。

朗读时的表情达意要做到:

音乐美--快慢、轻重、高低

构图美--带出意境、人物性格及时间的层次感

感情美--丰富的情感,要表达处理得当

停顿:显示语法结构,明晰表达语言,传达情感

语调:   平调(平稳)  升调(疑问命令)  降调(肯定祈使感叹) 曲调(曲折变化)

         语调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舒缓有致,体现艺术性。    

声调     喜--语气   气满声平   语调平稳舒缓

         哀--       气缓声柔       平稳舒缓

         乐--       气快声高       逐渐上升

         忧--       气短声细       曲折升降

节奏     轻快--语速较快,气快声轻,表达欢快幽默之情

         沉稳--语速较缓,气足声强,表庄重压抑悲痛之情

         舒缓--语速较慢,气缓声柔,表舒坦闲适之情

         强疾--语速较快,气促声强,表激动紧张之情

文章写游子思乡之忧,声调应气短声细,曲折升降。全篇应以轻快舒缓节奏为主,适当加入沉稳强疾节奏。

五、串讲、点评:

1、古典诗意之美

文中引诗: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姜夔《点绛唇》: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2、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枝头杏花盛开的繁茂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文中,冷雨可以看、听、嗅、舔,诉诸多种感觉。第三段“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雨气空蒙而迷幻”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诉诸嗅觉,

“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富于听觉刺激力。这样感觉交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3、叠词的作用: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如“淋淋沥沥”“淅淅沥沥”“料料峭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雨的特点,写出春雨的缠绵细密。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4、诗化的长句,密集的意象

六、浏览课文,梳梗概,理线索:

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雨、听雨、体会雨:

时             空

引子   (今)台北街巷     走入霏霏细雨,想入非非 

    

                                                杏花。春雨。江南。

                         品雨    汉字寄情       方块汉字是民族灵魂的寄托

                                               “雨”字寄寓民族文化情感

                         嗅雨     细嗅清明春雨   情潮涌动

              

                         观雨     观台北云雨     忆及历史的迷蒙烟雨

宋时“米家山水”、“听雨屋”

回忆    (昔)美国落基山        难睹中国的雨意云情

联想

                          听雨    听雨大陆秋      表思念故园之情

                                               用蒋捷词意,抒回首人生之感慨

                                  听屋瓦雨乐      品柔和情韵

                                  听雨日式古屋中   听霏霏梅雨,听台风暴雨

                                                   感受凄楚迷离的秋意

                                                   雨声中浮起对故园的回忆

                                   听雨在公寓时代  雨乐已成绝响

收束      (今) 台北街巷   梦醒,由回忆回到现实,传达一种家国之痛的深深遗憾

(投影)

雨     雨网斜织    满纸离愁

难遣的家园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

今--昔--今

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现实--历史--现实

七、小结:

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本文物象罗列,散点铺排,立体交构,撒开愁云雨雾,雨网笼罩之下,写出满心伤感,满纸离愁。

意境:文学作品中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能启发联想和想象,构建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广空间。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