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现状及培养研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24编辑:互联网

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现状及培养研究

开 题 报 告

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学习低效率的研究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校课题组在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在高一年级开展“培养优良注意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课题研究。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是一所新建高中,由于高中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对高中生学习困难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提上了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我校课题组通过对高中一年级近五百名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除聪明才智外,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强弱,即学习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 、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个性。心理学上将前者称之为智力因素,将后者称之为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能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智力、非能力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等)。注意品质虽属智力因素,但受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表明,智力正常的青年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效果主要是由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决定的。故而,本研究将学生学习困难原因的研究界定在非智力因素范畴。以期通过对注意力因素对高中生学习的影响及高中生注意品质的开发与培养的研究,初步形成提高高中生学习质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构建大面积提高我校学生学习质量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课题界定

注意属心理学的范畴,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是心理活动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客观事物并不都能被主体清晰认识,人们在每一活动瞬间都能依赖意识和需要选择某个特定的对象而离开另一些对象。因此,注意的对象又叫做被主体选择的客体;注意的背景是其他没有被选择的客体;选择的范围是一个或几个互有关系的对象。

集中性是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无关事物,而且抑制了无关活动,使选择的对象维持在相对的时间内,保证对对象的清晰反映。如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等。由于高度集中注意,心理紧张度极高,如医生做手术、电脑上机,注意范围缩小,有时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指向性和集中性密不可分,是保证心理活动顺利开展并继续维持下去的前提条件,被誉为"心灵的窗户"。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亦叫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以及活动的任务越具体,个体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必要的,但是有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他都已达到相对自动化的,即不需意识控制的程度。

注意的稳定。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持久的集中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对象的新颖性、多变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等等,是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迅速地把注意从一种对象或活动,指向另一种对象或活动上去。先后对象或活动的新异程度,吸引程度,以及个体对对象或活动的认识和兴趣等等,都会影响注意转移的迅速程度和难易程度。

注意力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在智力结构中,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正是由于注意力的组织和维持,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实验和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学习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可以说,注意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

“注意品质”这一概念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提出了“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著名论断,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也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伟大发现,与其说由于科学家们的教养或者他们的知识,毋宁说是由于完全聚精会神的能力。由于他们的智慧能购埋头于他们感到兴趣的工作”。这就强调了注意这一人类共同的心理现象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注意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及运用经验适应环境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古今中外的一些杰出人物的成功实例也证明了注意力在一个人的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羲之写字入了迷,竟把墨汁当蒜泥,用馒头蘸着吃,牛顿做实验时,把手表当鸡蛋煮;居里夫人课间演算习题时,身旁被恶作剧的同学堆满了凳子,竟丝毫没有察觉;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时,竟把和他一起乘车的小女儿忘记了;比尔盖茨童年曾痴迷计算机,数学家陈景润童年痴迷看书、做题,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童年观察昆虫习性,从早到晚伏在大石头旁看蚂蚁搬家。2004年江苏省高考学生总均分居全省第一的如东奔茶中学,在班级常规中,有一条就规定学生的“注目率”要为零。所谓“注目率”就是老师在上课或自习课时从教室门前、窗下走过,学生转头、抬头情况。正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时专心致志的能力,才使得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以二流的生源,创出了一流的成绩,全校637人参加高考,学生平均总分达593.55分,600分以上有306人,几乎人人都达到一本的录取线。所以,本课题组择其精要,就影响学生注意品质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情感、意志、气质等问题予以研究。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学习动机的激发,必须有一定的诱因,是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某一问题反应倾向的强度(TRG)是由内驱力强度即需要(MG)、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即诱因(ERG)和目标对学生的吸引力即价值(IG)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TRG=MG×ERG×IG。据研究问题难度在50%左右时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控制问题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趋向某项活动,并会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事有关的活动。它使人的认识优先地指向某种事物,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了解它和探究它。因此,学习兴趣问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重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厌学情绪是当今学生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据一项对上海市的438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有4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读书。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所做出的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是认知转化为信念、行为的必要条件。在任何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情感永远是联系双边的纽带。

4、意志。意志是在实现预定目的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段话讲了“不畏劳苦”和“达到光辉的顶点”之间的关系。所谓“不畏劳苦”,从心理学上说,即指坚强的意志力。意志坚强与否,是学习上能否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我们所学的课程一定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但为了以后的发展,就要分清兴趣与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到底的意志,要求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上,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不仅能促进其情感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主导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向知识的高峰顽强地攀登。

5、气质。气质是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在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三项品质上,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呈现出优势。在注意稳定性上,胆汁质和抑郁质有显著负相关。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存在差别,有些学生天生反应阈比别的学生低。反应阈低,是指孩子先天气质中对任何声光、嗅、味、触觉的敏感度较别人高,因此容易受到周围刺激的干扰而分心。稍微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他心不在焉,譬如听到电话或电铃声,立刻呼叫家人接听或应门;吃饭时,手拿着筷子眼睛却不停的瞄着电视;写功课时,有人走过就东张西望更是家常便饭。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基本目标

(1)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理论,研究注意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2) 探讨影响注意力的原因,

(3)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注意品质,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

(4) 形成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各学科的基本课型,优化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注意品质发展的主体,研究应尊重其发展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探求学生的内动力上,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2)指导性原则。研究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科学的教育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的注意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3)发展性原则。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学生的注意品质,时刻都在变化和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从发展的高度出发,才能了解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动力状态,探索其发展的条件和影响发展的因素,揭示注意品质发展的规律。

(4)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要考虑所有学生的气质特点和个别差异,正确对待个别差异,特别是对长期养成不良习惯,或在生理上心理上有缺陷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找准原因,从他们身上挖掘积极因素,创造有利于注意品质发展的优势,因势利导实行有效优化。

(5)差异性原则。明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个体差异。研究中要面向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他们都有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

(6)激励性原则。运用激励策略,鼓励学生敢于挖掘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敢于战胜困难,对存在注意力困难的学生给予理解,帮助他们对注意力不集中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研究内容的初步构想

(1)高一学生注意品质的状况的调查及对比分析,找出与名校学生在注意品质方面的差距。

(2)通过调查的分析,提高高一年级师生对注意力作用的认识。

(3)探求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以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4)得出培养注意品质的指导性方法,以有助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4、预期突破的难题

(1) 调查问卷的科学设计及分析。

(2) 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原因的研究。

(3) 培养优良注意品质的科学方法及途径。

(4)通过注意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研究者的主体是学生,研究工作要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因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和学习行动研究法,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结合运用观察、调查、总结、实验、对比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

参与研究的班级为:高一年级1、2、3、4、6、7、8、9、10、11、12班。

(二)、研究措施

1、端正思想,统一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注意力方面的理论,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教科研理论水平,指导解决科研中的问题。在学习中端正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注意品质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2、定期研讨、交流,有阶段性成果,进行试验课活动,写好教育札记,开展科研论文的交流与研讨,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后撰写课题总结。

3、培养学生注意品质的具体措施

(1)以课堂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注意品质

①学习动机的培养:

目标激励法: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目标,通过外在的目标导向,使学生不断形成一个个直接的短时的近景性动机;采取积极的措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需要和解决认知矛盾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及时反馈法:给学生的注意品质予以及时反馈,可以增强他们自我约束的动机。学生在了解培训结果后,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参与的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自我有效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有效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注意力可以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第一、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培养注意力的环境,并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第二、树立成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示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获得成功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增强自我信念。第三、在自身进步中体验由于集中注意力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

 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成败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目前有人归纳了几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第一、团体发展法。通过3-5人在一起分析、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让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原因中选出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关系最大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注意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做出评定。由教师对他们的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指出归因差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归因。第二、强化矫正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归因。对积极的归因给予鼓励和奖励,对那些很少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因为注意力是长时间养成的结果,有些学生能够认识到,但有些学生认识不到,通过归因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第三、观察学习法。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他们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由于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它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归因训练矫正不良的归因倾向将有助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成绩的提高。

②学习情感的培养

情绪感染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积极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变枯燥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自然注意力就得以集中。

情景创设法: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出一种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教学情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谐的音乐旋律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产生情绪体验,使体验随着教学内容的理解得到强化,注意品质得到培养。

师生情感的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我国古代教学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而师生情感交流的核心是爱心融入。这就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爱情感,并掌握施爱学生的艺术,因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也就是会爱。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施爱于细微之处。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往往在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施爱于需要之时。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师爱之情化为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的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全身心地从事学习活动。

第三、施爱于意料之外。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客观事物越超越出预期产生的情绪强度越大。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行为能真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振动,从而产生师生情感上的炽热的碰撞,那么教师就要设法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产生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

第四、施爱于批评之中。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由于批评易引起学生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因此在批评时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这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

第五、施爱于学生之间。教师一方面把自己对学生的爱直接施予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集体将爱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蕴含在学生间情感背后的师爱。

第六、施爱于教鸭淝楦斜澈蟮氖Π?br>

第六、施爱于教学之余。不仅在教学中,在教学之外也有大量的师生接触,注意课外的“感情投资”会获得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学习兴趣的培养

直观激趣法:长时间用同一方式进行单调的教学,会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性降低,难以维持有意注意。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不但可以使他们减少疲劳,还能引起学生注意,所以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改变对学生的刺激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培养学习兴趣;适度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克服困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自然注意力就集中了。

以知激趣法:教材上的内容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或者将本学科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强烈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新激趣法: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以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组织设置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置疑难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在熟与不熟,懂与不懂中,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以情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情感,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很有研究”的感觉,并由“老师很感兴趣”导向“我也感兴趣”。这样学生会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并达到情感交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以趣激趣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④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习是复杂而辛苦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不随意注意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把注意力贯注在所要学的知识上,这需要较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持。

第一、以知促意,以对学习目标、意义和结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意志行动。

认识和意志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是意志的基础和前提,是意志行动达到最终目标的根本保证。只有有了对事物和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深刻认识,才能作出完成任务的有效的意志努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对学习的认识来促进学生的意志努力,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做法,是认知和意志关系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唤起积极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行为目标越明确,行动的方向也就越能正确把握,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也就越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目标定向或目标导向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并随时以目标的实现与否督促学生的意志行动,促进其学习任务的完成。

其次,对学习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也能激发学习中意志努力。如前所述,人的意志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机的强弱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的意义、认清学习的结果便是激发动机,进而激励意志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展望在学习中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令人向往的情境,并示以适当的奖惩措施,以激发学生通过意志努力去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在国外的心理训练课程中,“自我暗示”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学员尽可能清晰地想象自己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后的情境,以增强动机,加强信心,有助于意志行动的贯彻。

第二、以情促意,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意志力量。

情感和意志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规律,通过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使之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积极的情感能激发起人的行动动机,使人表现出巨大的意志力量,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战胜困难,完成任务。这正是发挥了情感的动力功能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呢?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中去。在学校学习中,学生因喜爱某一位教师而克服困难努力学好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正向的、鼓励性的评价为主,不仅对成功的行为结果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在对待失败的行动结果的评价中也应尽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增强自信心,以促使他们敢于接收更高目标的挑战。相反,对行动结果的漠视或负性的评价,会令学生失望、沮丧,从而减弱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怯于面对下一步的考验。为了使学生获得足够多的成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宜在教学中遵循“小步子”原则,即让学生达到的行为目标不可太高,必须适合他的现有水平,最好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学生分段逐步完成,并在完成后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第三、设难砺志,以学习任务锻炼意志,在锻炼意志中促进学习。

学校的日常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通过日常教学中具有一定困难的活动来磨练学生意志,既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又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能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在这方面,“挫折教育”的某些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经受适度的挫折,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一要把握时机,一般说,最好在学生的意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对具体学习活动的意义、目的有一定认识,并有相应的情感激励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易产生“拔苗助长”的负面影响;二要注意个别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如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而又骄傲自满的学生,可较多使用这类方法以锻炼其意志,而对自卑感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慎用这类方法。

⑤良好性格的培养

第一、进行说服教育

进行说服教育要求教师通过言语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性格完善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帮助学生明确性格完善的具体目标。

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稳定,个性特点亦未成熟,他们已有性格特点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状态,开始对权威性怀疑,对教师所说的内容希望在道理上有所依据。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希望被教师或社会上成人尊重,对被强制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很抵触,甚至因为逆反心理做出相反的行为,而这些学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对外部事物的批评性还未完善,常过分自信,意识不到自我人格的缺陷。

教师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就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年龄期的性格特点,学生往往感觉到被尊重,没有被压制感,因而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另外,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也有进一步完善的要求,教师通过强调性格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青少年的行为目标明确,如果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性格完善的具体目标,可促使学生按目标去行动,这对他们的性格发展更有促进作用。

第二、运用榜样作用

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很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注意力具体培养时,不可忽视运用榜样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树立历史上的伟人、现实中的模范和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等作为榜样,让学生学习,以对这些榜样的优秀注意品质进行模仿与认同。以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作为榜样,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因为是同龄伙伴关系,年龄相近,有共同语言,而且天天在一起耳濡目染,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教师本身对学生也具有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注意品质优秀者,理所当然地被要求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作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首先培养自己的注意品质,尽可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一位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又注意品质优秀的教师能培养出一批有多种学习兴趣的学生,却难以想象一位对学生管理简单、注意品质低下的教师能教育出热爱学习、专心致志的学生来。

第三、提供矫正的机会

智力因素中的许多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习得的。个体注意品质的形成就是通过相似情境的反复刺激,使某种行为表现或心理状态不断得到巩固并成为习惯后建立起新的注意特点。教师可利用这一品质形成的机制,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对良好的注意品质进行行为训练的机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化,从而形成好的性格特点。

第四、实施有效奖惩

实施有效奖惩是对行为习惯进行外部监督的基本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好的性格特征,矫正不良性格特征。但奖惩的效果是相对的,它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学生受奖惩的过去经历会对效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习困难学生平时受的指责、批评较多,教师如果再对他们的某些行为加以指责,所起的效果不大;但如果学习困难学生偶尔有些好的举措,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学生很容易受感动。同样,好学生有了过失,教师进行一次善意的批评教育,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不轻易批评或表扬学生的老师,偶尔一次的表扬或批评效果就较大。而评论者的权威性,也会影响批评或表扬的效果。权威者的表扬,能引起学生的愉快和自豪感,促进努力学习;权威者的轻微指责也会比没有威信的教师的严厉批评更能促进学生较快地改正缺点。此外,师生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关系好的师生之间,教师的批评能起到类似表扬的作用;相反,师生关系紧张,即使表扬,学生也会心存疑虑。

可见,对学生行为的奖惩、褒贬虽能够促进性格的发展,但老师施予的奖惩必须对学生有效才行。客观、合理、适当地利用奖惩,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

第五、注意个别指导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成分,世上绝没有性格完全相似的两个人。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培养学生性格时要注意到学生性格在素质基础上客观存在的差异以及在形成原因上的客观差异,不该不顾这些差异的存在,强求千人同“性”;相反,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允许对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性格培养目标。

第六、发挥集体作用

良好的集体和集体舆论对学生注意品质的形成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内,如果绝大多数学生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干一件事,有从众心理的作用,大家都会这样去做。所以教师应该注意班集体中舆论的倾向和性质,要及时通过自己的言行给集体舆论以明确方向,肯定正确的舆论,否定错误的、不好的舆论。例如,可通过出墙报、写作文、开班会等形式对某种言论或行为进行讨论和评价,确立正确的集体舆论,表达集体的愿望和要求,以此促进学生的某些性格特点,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发展。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很注意建立一个坚强的班集体。

第七、优化学习的环境。学习场所要单纯固定,所谓单纯,即将无关的图书杂志放在视线之外,各类必须的书籍文具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免因寻找而中断学习。这就好像烧锅炉,冷却之后再加热又得费去许多时间。而在固定的场所学习,容易定下心来。学生一旦坐在自己的书桌旁,就很容易和学习的意识联系在一起。

五、 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已有多年组织研究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起到协调、组织、实施作用;课题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2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他们普遍有热情,有干劲,思想解放,能保证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一贯重视教育教学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各类资料。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校园局域网,英特网,便于资料的查询及收集,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有一批计算机操作熟练的教师,便于研究数据的处理和资料的管理。

六、研究进度

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为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写好方案,选好实验班级,做好研究的必要准备。预计到2005年5月完成。

第二步为研究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注意品质培养,对实施过程实行监控,对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检测,对实施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对实验方法不断完善。预计在2005年12月完成。

第三步为总结经验、写好研究报告、完成结题,推广实验成果阶段。预计在2006年12月完成。 

研究周期:2年。2006年12月前完成。 

七、成果形式

1、 阶段性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2、 实验班级成绩量化对比,提供数据说明。

2、课题研究结束,形成课题成果报告,并汇集各成员研究成果专集。

3、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会,汇报会活动,展示高效优质的示范。

八、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的组织人员及职称: 

课题顾问:

张荫林(兰州外国语高中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侯一农(兰州外国语高中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赵多山(兰州外国语高中教科研室主任,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

课题组组长:张辅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副组长:徐美云(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参研人员:

徐晓丽(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常振家(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彭  倩(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麻秋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鱼建英(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王民英(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何永芳  

2、课题的管理:

由课题组长全面负责,并实施全面管理;学校由教研室负责课题的组织和档案资料 。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并指导和实施具体研究。每个成员定期上交阶段论文,或实验情况反馈。

九、经费

1、学校保证整个实验过程有足够的必要经费。

2、对该项实验的优秀论文、总结、调查报告等成果予以奖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