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

发布时间:2016-1-3编辑:互联网

佚名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 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 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 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 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 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 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 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 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 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 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 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 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 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 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 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 歌舞丽春堂》 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 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 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 《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 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 《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 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 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 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 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 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 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 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 《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 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 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变《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墙相会,终成眷属的 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 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 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 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 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赵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恋花词》。小说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赵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 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章宗时人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 《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西厢记诸宫调》有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 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西厢记 诸宫调》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 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 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而 《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 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 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 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 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 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张生从一个 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 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 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 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 奔了白马将军。《西厢记诸宫调》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 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 性格和济危解难的侠义肝胆。

  虽然《西厢记诸宫调》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存在 一些缺点,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完成了 一个质的变化,从而为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反 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 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 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 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 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 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 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婚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 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 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 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 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 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赴考;为了爱情, 他还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到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 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 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 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 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 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 结尾,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 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西厢记》中主要人物 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 莺的一往情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同时,作者 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他对老夫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 无准备,拙于应付;他对莺莺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 豫,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所有这些,在"赖婚"、"赖简"等喜剧场面中,都有充分的表现。正由于他的 脆弱和忠厚相连,呆气又与钟情并存,所以,他的这些"缺点"反而有助于突出他的志诚、憨厚的性格特点,他 和他的感情也易于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好感。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的一往情深与张生有着 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上 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 愿轻易泄露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始勇敢起 来,但又有"赖简"的曲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 不再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使她在争取婚姻 自主的斗争中,表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曲 折的内心情绪。

  红娘身份卑微,在崔、张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她支持崔、张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家长干预。 她伶俐机敏的性格,决定了她的行动方式:对志诚、憨厚的张生是坦率的,热心地为他出谋划策;她对心细如发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细揣摩她的心理,要作"撮合山",又要不露痕迹;对老夫人,她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一场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现。

  老夫人竭力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在她身上,更 多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冷酷无情、专横跋扈、背信弃 义的特征。比起《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来,《西 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个成功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火头僧人惠明的豪爽和叛逆性格也是别具特色的。 他不理会佛门的斋戒、杀戒,鄙视佛门中的庸僧。在孙 飞虎兵围寺院,要抢走莺莺时,他一人挺身而出,冲出 重围,前去搬兵,实际上也就帮助成全了崔张婚姻。这 个豪侠勇武的僧人形象,丰富了《西厢记》所描写的人 物群象。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 取得的成就,在戏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情节曲折,波 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 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①以老夫人为 一方,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这是维护封 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门 阀观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这 个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②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 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 使《西厢记》常常出现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的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 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 的效果。例如第 3本,原是描写莺莺和张生二人的相思, 却全是从红娘的角度进行侧面描写。这一本的第 1折写 红娘去书斋探病,却意在描绘张生的"凄凉情绪";第2 折写红娘回到绣房,从旁观察莺莺的"愁肠百结";第3折写张生跳墙前来相会,是从红娘的眼里看二人的动静; 第 4折写红娘书斋探望病重的张生,又一次通过红娘的 眼睛描绘张生"鬓似愁潘,腰如病沈",刻骨铭心的相 思情状。这种描写方法,避免了只是靠当事人抒情描述 人物的心情和事态发展的单调写法,使描写更加充分。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 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3本第2折"闹简"一场,红 娘受张生所托带回了写着情诗的简帖,红娘知道"小姐 有许多假处",所以把简帖放到妆盒上,站到一边去观察动静。莺莺开始"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猛又想起红娘还在一旁,于是变了面皮斥责红娘, 意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红娘明明知道简帖的内容却 不能说破,回答道:"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 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并说要去"出首"。红娘的 回答向小姐说明:自己并不知道简帖的内容,也不曾向 夫人报告,但又故意说要"出首",试探莺莺。果然,莺 莺放心了,"揪住"红娘,不让她去"出首",并打听 张生的情况。之后,莺莺又要让红娘传书信,却又冠冕 堂皇地说:"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 有何面目见夫人。"红娘虽无回答,却有背躬:"你哄 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这 段对话有时意在言外,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揭示出丰 富的心理内容。

  《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作者常常 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成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第1本第3折"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寥寥16个字,就勾画出张生等待莺莺烧夜香时静谧而落 寞的环境。第4本第1折,张生等莺莺来幽会时,作者描 写:"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 槐。风弄竹声则道金□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用 彩云、月光、僧人、乌鸦的动态,传达出张生焦躁不安 的心情。特别是第4本第3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 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用人们在秋天常见的景物,构成萧瑟而凄冷的氛围,与 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融合,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历 来被称道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的影响及其版本 《西厢记》问世以后, 广泛流传。元末无名氏的《冯玉兰》杂剧的曲文中,已把 王实甫创造的武艺高强的"惠明僧"作为典故来举。到 了明代,《西厢记》几乎已经家喻户晓。明代的著名戏 曲家和评论家如徐渭、李贽和汤显祖等都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李贽认为《西厢记》和秦汉文、六朝诗、唐代近体诗等都属"古今至文",并在艺术上赞誉它是"化工"之作。这是划时代的杰出见解。明代的著名画家仇 英和唐寅等都曾为《西厢记》绘制插图或仕女画。李日 华和陆采等改编《西厢记》,使之适合弋阳腔、昆山腔 和海盐腔演唱,世称"南西厢"。这些改编本虽然逊色 于原著,但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上仍有它们的功绩。

  在《西厢记》流行过程中,也受到封建卫道者们的 诋毁乃至查禁。清代初年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见金 人瑞)继承了李贽"古今至文"的观点,痛斥了视《西厢 记》为"淫书"的谬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是可以 与《离骚》、《庄子》、《史记》、《水浒传》以及杜 诗并传不朽的作品,他赞扬了崔、张的"至情",赞扬了 红娘的义举,从思想内容上对《西厢记》加以肯定。金 圣叹也高度评价了《西厢记》在曲词、科白、关目安排 等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尤其他认为《西厢记》应当止 于"惊梦"的观点,其艺术见解是可取的。但他认为全 剧应当归于人生如梦,反映出他虚无主义的观点。"五四"以后,郭沫若从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了 《西厢记》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

  《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明刊本《西 厢记》至今尚存近40种。这些刊本大部分都有评点、注 释或考证,还有不少本子附有精美的插图。

  从体例上划分,现存明刊《西厢记》基本上可以分 为分本分折和分出的两大类。属于沿袭元代杂剧一般体 例的分本分折一类中,以刊于北方的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为最早。此本每 折有题目、正名,剧前刊有多种附录,各折都有释义。1978年发现的《西厢记》残叶为元末或明初刊刻,也属 分本分折一类,与弘治本为同一系统。受到传奇体例较 大影响的分出一类中,以刊于南方的万历八年(1580)所 刻徐士范序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为最早。剧 后有附录多种及释义大全、字音大全。

  明刊本中流传较广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凌□初校《即空观鉴定西厢记》和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明刊本《西厢记》虽在体例、曲文上有各不相同的细微区别,但是故事的轮廓,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都没有根本的差异。

  清刊《西厢记》现存也有40余种,主要是金圣叹批 改本《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但金圣叹的批本有两 个缺点:①他常常对《西厢记》进行臆改,模糊了《西 厢记》的本来面目。②他的批评过于细琐,流于割截破 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王季思校注的《西 相记》(1954)和吴晓铃校注的《西厢记》(1954)。

  《破窑记》、《丽春堂》及其他 王实甫现存杂剧 还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两 种。《破窑记》写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抛球招赘,打中 了穷书生吕蒙正,刘员外嫌贫爱富,企图毁婚,刘月娥 执意不从,于是夫妻被赶往寒窑度日。后来,刘员外又 设计激发吕蒙正进京应试,刘月娥待时守分,苦等10年, 终于盼到吕蒙正衣锦荣归。

  这是个"变泰发迹"型的故事。吕蒙正虽然实有其 人,且是宋代的一位宰相,但剧中故事却属虚构,或据 民间传说而来。王实甫笔下的女主角刘月娥的性格较有 特点,她奉父命抛球择婿时,祈祷"绣球儿,你寻一个 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这一生事都在你这 绣球儿上,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虽有依靠"天 意"的意思,但她重人品,重才学,实际上抛弃了门第 观念。当她和父亲决裂,前往寒窑安身时,她说:"我也 不恋鸳衾象床,绣帏罗帐,则住那破窑风月射漏星堂。"并说"您孩儿心顺处便是天堂"。她心甘情愿与吕蒙正 去作贫贱夫妻。吕蒙正得官回来,故意骗她说"不曾得 官",她说:"但得个身安乐还家重完聚,问什么官不 官便待怎的。"王实甫所写刘月娥的这种不计门第贫贱, 不重功名利禄,看重家庭的团聚、夫妻之间感情契合的 思想性格,与《西厢记》中进步的婚姻观念是相一致的。

  宋代以来,吕蒙正故事在民间颇为流行。《破窑记》 中穿插描写的"搠笔题诗"、"斋后击钟"正是带有民 间传说色彩的故事。吕蒙正穷愁潦倒到靠搠笔为生,赶 斋度日,还遭冷遇的羞辱,被一些人骂作"穷酸饿醋", 作者在作具体描写时,显然也反映了元代儒生沦落生活 的若干方面。

  《破窑记》语言以本色为主,前人称赞为"白描俊 语",用来刻画主人公刘月娥朴实无华的温厚性格,显得 协调一致,表现了王实甫驾驭多种风格语言的能力。

  《丽春堂》写金代武将右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 圭因赌双陆引出争端,被贬济南府,过着闲散而寂寞的 日子。后来因为"草寇"作乱,乐善又被宣取回朝,官 复原职,李圭也来负荆请罪,二人释却前怨。其中第3折 所表现的乐善对升沉无定的感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悲 哀,写来颇为真实而有感染力。第4折越调套曲中,多用 女真曲调,当时是新奇的声调,明人称之为"十三换头", 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个特色。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也 属丽情故事。它们各有一套曲存于《盛世新声》、《词 林摘艳》和《雍熙乐府》中。《芙蓉亭》是写崔伯英和 韩采云的爱情故事。今存〔仙吕点绛唇〕套曲,当为 全剧的第1折。描写韩采云私自到书房与崔伯英相会,以 心理描写细腻委婉见长,语言风格秀美,与《西厢记》 相类似。

  《贩茶船》写书生双渐和妓女苏小卿悲欢离合的爱 情故事。这个故事在元代非常盛行,元人散曲中经常咏 到它,很多剧作的曲词中也常提及,作为恋爱故事的譬 喻。纪君祥也写有这一题材的杂剧,已不传,现在只能 从明人梅禹金《青泥莲花记》中知道这个故事的梗概。 今存王实甫《贩茶船》的〔中吕粉蝶儿〕套曲,可能 是全剧的第 2折,写苏小卿对双渐的思念以及收到负心 的书信以后,失望、怨恨的心情,语言风格以本色为主。

  参考书目

 王季思:《西厢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5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