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化逻辑混乱(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3-2编辑:互联网

徐德明

6月7日午后看央视4套评议上午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听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说江苏的作文题是出给“笨”学生做的(大意),不免惊诧。今日早晨在网上查得江苏文题(无法见到纸质印刷真题):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又见《常州晚报》说:“这是江苏省自2004年分省命题以来,高考中首次出现命题作文”。心中更为诧异:究竟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抑或前面是“话”,后面是“题”?仔细审题,才感觉到这里面有逻辑的混乱;这个混乱又主要在于引述的两种话语的文化立场与逻辑。如果这个感觉不错,孙教授的话就值得作双向思考:是“笨/聪明人”出给“聪明/笨人”作的?

且看两种话语的价值取向。

其一是鲁迅的话,语出《呐喊》中的《故乡》:“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话语的基本立场是启蒙,他由对闰土生活道路的反思和对宏儿一代人(“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的未来的希望,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看得出来,鲁迅话语有“进化论”的支撑,更有对世界改变的热切希望,“路”的意象在此成为了一种新的生命处境探索的象征。鲁迅话语中的“路”是“人”与民族未来的生存之路,“人”则要有社会历史命运的承当。“人与路”的关系是一种有承当的主体选择。

其二是一个没有明确的价值选择的陈述,其含糊处更以省略符号“……”而彰显。其表述语气倒是很熟悉的,它接近于网络语言,有“大话xx”的气息。它与鲁迅的最大差异在于没有宏大话语的意旨,不包含精神价值的取向。因而,它倒是贴近于当代文化,有后现代的平面思考的特征。这个话语的主要意涵是“机会选择”:如果市面上有10人卖油条,恰恰符合一个小镇的需求,但是如果100个人卖油条,就会出现过剩。这条谋生的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话语中的“人”是一个“找机会”的人,“路”是一个谋求个人基本生计的手段,“人与路”的关系是“个人谋求”与“大众谋求”的适度吻合,大家都把一个机会看成是机会,这个机会就不存在了。

前一种话语是“精英话语”,后一种是“大众话语”。精英话语是有积累的:“路漫漫其修远……”(屈原),“走自己的路……”(但丁);大众话语是平面的,它不包含一个坚定的主体选择,而是随时窥测机会与别人的意向。精英往往让人付出代价,要随时准备牺牲,大众则趋利避害。如果分别语境,各说各的话,那就让精英们去牺牲吧,庸众天生是一种机会主义人群。但是,如果把两种话语客观平列,试题就无法避免一种价值选择。出题的人大概无意让考生做出判断与选择:是作一个有承当的个人,还是做一个风向标一样的机会窥测者?这样的客观平列的效果是,后一种“机会”话语恰恰构成对前一种“承当”话语的颠覆。如何看待经典,后现代文化的基本取向是“去圣化”,江苏的高考作文倒是与之符合若契,这是否出题者的本意,我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说,试题的话语平列是很不妥当的。其不妥处起码有二:

首先,这主要是一个考察价值选择(语言文字为次)的题目,应试者对两种不同话语的认同不可兼顾,无法折衷。我们要让学生去狡辩吗?网上有这种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研究文学有年的专业人员,让我考这样的题目,真是无话可说。因为从价值评判上说,二者是风马牛。多元文化的时代不该是鼓励说模棱两可、立场犹疑的话的时代。把“精英”文化逻辑和“大众”文化逻辑混为一谈,真让人莫衷一是。以己昏昏,无法使人昭昭!

其次,高考是中学生离开中学以前所上的最后一课,学生往往一辈子都记得考题,而用一种后现代风格的“说的人未必真懂,听的人未必能搞懂”的、带有一串省略号的网络色彩浓厚的话语和经典并置,是对既有教育成果的颠覆。当代中国的人文教育,无论大学、中学,都缺乏对经典的尊重,而通过一种政府行为(高考实际上就是政府行为)来肯定这种混乱的颠覆行为,这样的考试题,其价值尺度的合法性大可置疑。由高考题目推及我们的应试教育,真是处处危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命题,根子在于当今社会的文化逻辑的混乱与价值动摇。如果教育(包括高考)能做一点有益的事情,首先要求教育者作一个有基本价值判断、立场的人,否则会乱得不可收拾!也许人们看我的态度不免文化保守主义的嫌疑,我坚持这一点:我们的社会机制、尤其是教育,不能没有点操守。衡量多年教育的收效的高考正是这种操守的底线。

江苏的作文试题,本来可以简捷地采用《人与路》的命题。加上前面的风马牛话题,其“命意”的混乱,有多少人意识到了?学生如果循着前一话语而又不能体会鲁迅的深意,作文时就只能说一些套话;如果认同于后者,倒正是测试我们教育失败的一个验证。这样的试题,非但不能选拔人才,只能造成意识混乱。我真不知道应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批这样的试卷呢?接着孙教授的话说,这样的试题正和当下中国混乱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合谋,愚弄着“贤”与“不肖”的人们。

2006-6-8

作者邮箱: yyyang1@126.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