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
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
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
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
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
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
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
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
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
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
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
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
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
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
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
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
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
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
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
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
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
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
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
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 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 遮盖。 衽rè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é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
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
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
幸勿见怪 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 如何面对挫折
1、 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 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 如何看待广告
1、 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 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 口语训练:
(一) 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 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
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
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
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
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
《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
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
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
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
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
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
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
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
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
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