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路之人的悲与壮(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2-18编辑:互联网

李玉山

读《滕王阁序》,在为其雄阔的境界与气势所倾倒、为其壮观的场面与繁华所沉醉之际,也常常共鸣于王勃的悲壮与豁达。作者在赞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的同时,又感叹起人生的无常与盛衰的有时。“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宇宙的广漠洪荒愈发衬托人生的渺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却又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而“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抒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的悲伤之情。

王勃的“悲”从何来而?

王勃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唐才子传》说他“六岁善辞章”,且其从小便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十五岁时,曾上书右丞相刘祥道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因而被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后制举及第,拜朝散郎,经皇甫常伯介绍,任沛王府修撰,颇得沛王欢心。然而正当他做着以文章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却降临到他的头上。一篇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看到后,以为是“交构之渐”即挑拨皇子之间的不睦,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十九岁的他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悲凉深沉的诗文。后来又任琥州参军,但因“倚才陵藉,僚吏疾之”,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终又因藏匿和杀害官奴被叛死罪,遇大赦才捡到一条命。

犕醪是个不太安分守己之人,也许大凡有才华之人都有不安分的一面,所以也多不讨权贵的喜欢而难获得重用,其多波折、多磨难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他们的露才扬己、不肯甘于人后的个性总是给时人一种“非我族类”的感觉因而被时人排斥。所以,王勃只能吟唱着“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来宣泄内心的怨愤与凄苦。

写作《滕王阁序》时王勃只有二十六岁,正是应该大展身手一逞才华的年龄,但他却两遭坎坷;面对着滕王阁四周华美壮丽的景色,面对着满座春风得意的嘉宾胜友,心胸再宽阔的人也会生出丝丝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慨叹,“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但却“无路请缨”,光阴易逝、时不我待,字里行间的不平之气我们分明能感受得到。

王勃是一个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业之志的诗人,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不羁的个性使得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两次被贬黜的经历、六年漂流的磨砺也使他逐渐成熟、愈发坚强,仕途上的日暮途穷给予他的打击并不是人生的幻灭,而是重新选择人生的价值与方向。他渐渐有了抵御政治磨难的胆气和坚忍,在抑郁不平的同时表现出更强劲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他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这是很现实很理性的认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从历史中撷取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更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是一种乐观面对人生不幸的豁达情怀,表现了其自我砥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同样是“穷途”,此时的王勃否定了阮籍的“穷途之哭”,也否定了以前那个效法阮籍的自己。傅道彬在《歌者的悲欢》中这样写到:一个新的成熟的王勃怀着一种或许自己也未必能体验到的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心态,走上了遥远的不归之路。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在交趾遭遇风浪而殒命,那个思想上成熟了、性格上坚毅了的王勃,会给我们留下多少让人一唱三叹、击节称赏的美妙篇章!

作者邮箱: liyushan473@sohu.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