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对比阅读复习资料(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2编辑:互联网

战争篇:

篇目 人物(言、行、特点)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

1《公输》--《墨子》 人物:墨子、公输盘、楚王 对战双方:宋国(弱)--楚国(强)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对方的不义,使他们从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墨子的行为:1)奔走十日十夜到达楚国。2)与公输盘“模拟攻守”比较双方实力,使公输盘服。墨子的语言:1)以“智”、“仁”、“忠”、“强”、“知类”的君子标准,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式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窃疾” 作类比,使楚王理屈词穷。 1)起因:“公输盘为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2)经过和结果:A墨子从鲁国经过十日十夜的行程到达楚国,见公输盘;B墨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式使公输盘理屈词穷;C墨子用类比的方式使楚王理屈词穷;D墨子用“模拟攻守”的方式使楚国放弃攻打宋国。

墨子的特点:1)不畏艰辛、主张“非攻”;2)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3)不怕牺牲,有勇有谋。

楚王的特点: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武器上,表明缺乏主见和谋略。

篇目 人物(言、行、特点)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

2《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人物:唐睢、秦王 对战双方:安陵国(弱)--秦国(强) 小结:唐睢怎样使秦王理屈词穷的?

唐睢的语言和行为:1)唐睢回绝秦王“易地”的要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以“布衣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3)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1)起因:秦王要求安陵国的君王用安陵国来交换秦国的五百里之地,安陵君不愿意,派唐睢出使秦国。2)经过和结果:使秦王理屈词穷,使安陵国以五十里之地幸存下来。 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色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睢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唐睢的特点:1)爱国忠君;2)不畏强暴、宁死不屈;3)机智勇敢。秦王的特点:1)盛气凌人、以强凌弱;2)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篇目 人物(言、行、特点)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

3、《曹刿论战》--《左传》 人物:曹刿、鲁庄公 对战双方:鲁国(弱)--齐国(强) 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A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B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C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D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曹刿的语言和行为:1)认为肉食者目光短浅,求见鲁庄公。2)询问鲁庄公“何以战”,并两次反驳鲁庄公的理由,最终同意了鲁庄公的第三个理由;3)阻止鲁庄公击鼓和追击敌军;4)战后跟鲁庄公解释取胜的原因。 1)起因:齐军攻打鲁国,鲁庄公迎战,曹刿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请求面见鲁庄公。2)经过和结果:A询问鲁庄公“何以战”的理由;B与鲁庄公并肩指挥作战;C战后告知鲁庄公取胜的原因。

曹刿的特点:敢于直言、深谋远虑、沉着果断、爱国爱民。

鲁庄公的特点:1)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神灵上,而不是百姓,可见他政治上无能;2)在战争过程中未详察敌情,贸然进军;3)取胜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见他军事上无知。但他也有一点优点:敢于采纳部下的建议,可见与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治国篇:

篇目 治国主张 如何提出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到“困境出人才”的观点;2)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事业的因素相仿,推出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类推到国事,提出治国主张。

《出师表》-诸葛亮 1)广开言路;2)严明赏罚;3)亲贤远佞。 直接提出治国主张,并阐述施行这些主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