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人琴俱亡》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5编辑:互联网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手足情深。

3、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父子情深、母子情深都属于亲情。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可见,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体会父母之外的另一种亲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三、正音:

猷(you)   笃(du)   了(liao)   舆(yu)   调(tiao)   掷(zhi)   恸(tong)

四、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粗读,弄懂课文大意。

(一)第一段。

1、重点词语: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2、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二)第二段。

1、重点。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译文: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七、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一)思考: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了不悲”、“都不哭”)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说明了什么?(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二)、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四)全文总结:《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八、再读全文。

板书:

人 琴 俱 亡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 抑制      手 

                                           足

                                           情

  琴亡:“恸绝良久”        --    喷发   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