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影响的研究报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22编辑:互联网

重庆市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申群友(执笔)

由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影响的研究”系教育部“十五”规划子课题“适应重庆地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研究”的一级子课题(课题编号为FHB011567-19-16),它也是荣昌县人民政府2005年批准立项的县软科学重点实验项目。该课题通过2年多的研究实验,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本探明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心理积极影响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探究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探讨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

下面,分别从“课题提出、研究综述、研究价值、实验界定、实验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内容”,“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讨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课题提出、研究综述、研究价值、

课题界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一、课题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人类正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建设。时代要求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要求人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研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将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而高效开展,这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政策导向。(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2)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更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开设目的、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评价、管理等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因此,研究本课题符合上述“大政方针”。

3.科研背景。高中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学校当前研究的热点。

4.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一些需要从心理等深层次方面进行探究的现实问题:如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有哪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心理有何积极的影响?如何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校?等等。

(二)国内研究的概况

在我国教育史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思想,比如孔子、朱熹、陶行知等教育家以及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学记》中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进入20世纪80年代,研究性学习成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此后,全国各地的研究性学习蔚然成风。语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也蓬勃地发展起来。就全国范围来看,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通过在www.cnki网上查询,未发现有人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和教师心理积极影响进行研究,在www.baidu.com网上搜索,只发现了我县总课题组申群友老师发布的有关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影响的文章和调查问卷(初稿)。

(三)实验研究的重大意义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感到,必须就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适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当前课程改革思想以及当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举措。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明确要求:均要求必须秉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变革学习方式又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因此,如果在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进展,那么对推进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乃至推动整个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2.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崔峦曾说:“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还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获得结论、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发展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研究资源与研究成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获得结论,懂得尊重前人和他人的成果;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活以前学习中的知识储备,积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大语文综合学习的经验;具有对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逐步形成愿意为建设祖国及全人类美好生存环境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尽量做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靠传授、训练、习得,而且靠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积累;语文素养不只是静止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逐步形成的,不断发展的,陪伴终身的,永远受益的。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培养阅读理解、真情表达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学生养成语文素养以及科学态度、健全人格、良好行为品德等。

3.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因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方案中都有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是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极为有利。

4.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之一。“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中,经常要开展阅读、观察、参观、调查等收集信息的活动;之后,还要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往往会利用信息;有时还会创造信息。学生经常参与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信息素养就会逐渐增强。

5.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增设“研究性学习”,重点难点也是变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求知的态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从改革学习方式的角度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6.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的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过程与注重研究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要引导学生认真、踏实地开展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感悟、体验和想法,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善于质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而我们在实验研究之前的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表明:近90%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只有老师提问才能发现问题,80%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等着听老师讲答案,愿意且能够自己思考并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约10%,常常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学生不到20%;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约占76%;80%多的学生对老师持“顺从”态度,认为老师讲的东西应当无条件的接受,老师讲对讲错无所谓;具有“问题意识”并喜欢向老师提问或质疑的学生在10%以下;能对教师和课本怀疑的学生也只有8%,但这些学生往往只是怀疑,并不会质疑,更缺乏主动深入的探究的精神,探究能力更是低下。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方面,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积极影响取得进展将会丰富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参与和组织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影响理论,将会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会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实践方面,该课题实验研究会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力;还会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课题界定

课题中的“语文”主要是指高中语文。“影响”是本课题中的关键词,这里的影响是指积极影响,是指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心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人生中选择、确定专题,发现、生成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增强能力、陶冶情操、解决问题,培养语文素养、人文底蕴、创新精神和个性化人格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实践活动)。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

(五)研究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探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心理会产生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探究语文研究性学习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养;探明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弄清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探索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

(六)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常设班(英语班和幼师班)的学生和部分教师;永荣中学、仁义中学、双河中学、益民中学、华江中学等学校的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

2.研究方法

我们所采用的主要实验研究方法是: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3.实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整个实验研究的过程当中,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都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学、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2)发展性原则。要牢固树立发展的理念。要确保实验研究促进所有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探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更为健康。

(3)主体性原则。要大力强化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实验研究主体的意识。

(4)探究性原则。由于此课题属于跨学科研究的课题,目前,可资借鉴的成果几乎没有,因此,必须要大力弘扬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力进行探究实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一、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确定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之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我们主要调查了我县高中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否已经列入教学计划;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常规管理是否到位;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质量是否进行了一定的监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是否得到突出;是否重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感悟等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县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情况不太理想: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主要依据学校领导的认识到位情况;教学管理一般比较松懈;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质量基本上未进行监控;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感悟等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

(二)我们在参与本课题实验的师生中开展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具体情况详见阶段研究成果中的《荣昌县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二、召开专题会议

为了使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我们召开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荣昌县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现状调查和规范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研讨;尽快提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专业素质专题研讨;选择、开发适合本县本校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质量专题研讨;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专题研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积极影响专题研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心理积极影响专题研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专题研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专题研讨。

三、启动研究实验

我们在选定了荣昌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师范班和英语“2+2”班、永荣中学、仁义中学、双河中学、益民中学、华江中学等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单位之后,就按照实验的方案认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工作:2004年6月,召开“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影响的研究”推广实验会。2004年7月,各推广实验学校拟出实验方案,组建实验机构。2004年8月,各实验校主研教师广泛学习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等理论。2004年9月,各推广实验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验教师自己在休息时间研究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开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师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教师和学生选定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等等。为使所有参与研究实验的老师都积极地收集钻研与自己选定的子课题有关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县总课题组开展了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在参赛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认真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地以研究,大大增强了教师们的科研素质。

四、突出研究重点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重点: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心理的影响调查及专题研讨。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的测查及影响专题研讨。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五、强化研究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

要求全体参与实验的老师都努力学习学习心理学,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习策略、元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文章。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二)细化研究的目标、内容与计划

1. 细化研究目标。为了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我们将研究目标细化为核心研究目标与非核心研究目标。核心研究目标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非核心目标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2. 细化研究内容。为使研究工作扎实有效,我们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对核心的研究内容--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影响,由教师进修学校的主研教师负责研究。由永荣中学、仁义中学、双河中学、益民中学、华江中学负责研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积极影响的研究。对核心的研究内容--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健康心理影响之外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原则,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等,则由全体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进行研究。

3. 细化研究计划。我们将主要的研究专题尽量分解在某一个月或某几个之中完成。

(1)2004年的研究内容:

6月,召开“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影响的研究”推广实验会议。

7月,各推广实验学校拟出实验方案,组建实验机构。

8月,各实验学校主研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研究性学习有关理论。

9月,各推广实验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举办研究性学习培训班。

10月,各实验学校子课题开题并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11月,召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专题研讨会。

12月,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心理的积极影响调查及专题研讨会议。

(2)2005年的研究内容:

1月,各推广实验学校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案例集锦评比。

2月,各推广实验学校进行子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3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专题研讨。

4月,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测查。

5月,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论文交流与评选。

6月,各推广实验学校整理实验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筹备结题。

7月,各推广实验学校子课题结题。

8月,各推广实验学校师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评。

9月-12月,撰写县总课题组研究报告;整理各类资料;筹备总课题现场结题。

(三)强化研究过程管理

县总课题组通过深入各个子课题承担学校查看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听取研究情况汇报、在研讨会上组织各课题组交流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按照预定计划检查课题研究实验成果的物化情况等措施加强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督导。

(四)按时收缴总结以及专题研究论文

县总课题组根据原定计划收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专题研究论文、优秀案例等内容。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全体主研教师扎实努力的工作,我们已经取得了以下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心理的积极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初步探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求知需要、交往动机、求知兴趣、注意品质、感知觉敏锐性、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意志品质、元学习策略、合作能力、工作生活热情等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十一)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十二)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教师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自己的健康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远远不只这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以师爱为特征的积极情感;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理智感和美感;能够培养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培养教师的职业兴趣;增强教师的智力和教育能力;完善教师的人格特征;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对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内在动机、科学探究兴趣、正确价值观、有意注意品质、知觉水平、心象丰富、思维能力、言语能力、情操陶冶、意志品质、良好习惯、良好性格等产生积极影响: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对象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发掘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七)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九)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十)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 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 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十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十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关注现实、共享资源和创意成果等习惯。

(十三)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十四)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那种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等性格。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健康发、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运用评价手段来规范高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积极主动地发展。发展性评价原则指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尊重个别差异和学生实际表现,使评价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必须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当做激励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以有效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确保学生不间断地稳步地发展。

2. 过程性原则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重视多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强调对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性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珍视在活动中获取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3.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4. 真实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坚持把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它对学生将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预见价值。

5. 激励性原则

评价是否具有激励性,是衡量评价思想是否正确的重要的标志。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坚持激励性原则,要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把学生看做情感丰富、个性鲜明、感悟独特的个体,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引发、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6. 多元化原则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内容的多元(学习态度、情感体验、方法技能、创新实践、学习成效等)、评价方法的多元(纸笔测试、口试、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实践情景测试等;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测评、定期集评、量规表测评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档案袋评价,苏格拉底问题探讨,表现展示,答辩式评价)。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及权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特别关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方法技能、创新实践、学习成效等方面。

1. 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0.15)

(1)愿意和他人交流、分享语文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2)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道德,尊重他人体验和探究成果;

(4)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5)意志品质良好;

(6)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7)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8)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0.2)

(1)愿意自主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2)珍视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感悟、理解、解读……);

(3)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4)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3.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方法技能掌握情况(0.25)

(1)信息素养的养成情况;

(2)语文积累和科学方法掌握的情况以及成效;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

(4)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意识增强情况。

4. 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发展情况(0.30)

(1)基本语文素养的养成情况;

(2)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的养成情况;

(3) 创新精神的发展情况。

5.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效(0.10)

(1)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2)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速率。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人不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教育也是由人来实施的。学生活动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断教育活动价值的关键所在。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决不能轻易地将任何一个学生排除在外。个体的创造潜能如能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自由发展、有个性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最终使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不可能有离开了社会的孤立的个人,也不可能有离开社会实践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阐明认识发生的源泉问题时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

(二)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

人类优秀文化以及其中的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语文教学承担着传递和复制乃至创新社会文化的使命。以“大语文观”为指导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所观照的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以各种符号或非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来自过去的知识,不再只是以传统语文课程方式选择编制的教学内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宽广的。

(三)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真义是“长善救失”(《学记》),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肖川《教育的视界》),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现实个体,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教育自身就得时常变革以适应社会并超前于社会。每个人要想在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和确立研究的问题或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又一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比较丰富。国外主要的现代的教学理论有: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理论。国内的语文教育家的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如董士凡的《语文学习论》、韦志成的《语文教学艺术论》、彭华生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中的有关理论等。

1965年,保罗朗格朗(P.Lengrand)在《终身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出了任何年龄阶段的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学习的机会的思想。同年,“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用。1972年,《学会生存》一书中鲜明地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要为生存而学习。终身教育就是贯穿一个人生命过程的全程的全部教育。《学会生存》的核心思想是“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育方法的改革,这为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旧的教育思想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促使人们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反思历史并变革现实,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了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比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等。这些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方面均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方面却都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摆在了中心地位。

(四)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所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信息、评价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为了使学生学得好,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或认知的生长。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他的发现法的特征是:第一,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第二,强调直觉思维。采用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做,边做边想。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第三,强调内在动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使学生有一种寻求才能的内驱力,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让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第四,强调信息提取。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布鲁纳所提出的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和信息提取等特征,这为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形象思维、学习能动性、积累感悟等提供的理论支撑。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仔细区分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后,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因此,语文学习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就此,他提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认知地图”);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语文研究性学习从选题、研究到得出结论,均是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紧密相联的,因此学生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是遵循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整体的人,具体的人,个性鲜明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富的人性。这些基本观点和立场是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更能代表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追求和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他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人的各层次需要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强调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意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挥潜能的机会,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综合、分析和运用乃至创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理论支撑。同时,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又为此打下了基础。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人文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解释现实,因此,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可能迥然不同。基于这样的认识,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刺激的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联结的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质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应用阶段。遵照建构主义学习原理,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

(五)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

新知识观关于知识性质的看法在本质上内含着它在学习方式上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然选择。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是我们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理由。

世界经合组织从经济学角度将知识划分为:第一,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第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即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第三,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即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第四,知道“是谁的”(谁拥有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某种信息的知识,即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个分类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怎么做”的知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要获得“怎么做”的知识,就必须要求学生亲身实践,而这正好是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之所在。这个分类为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知识内容选择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上述新知识观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这是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或有关符号来表征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一般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甚至就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不能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等正规的方式加以传递,不能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语文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知识都属于缄默性知识,比如大量的体验性、感悟性的知识,比如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六、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无不重视积累、感悟、涵咏。“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的任务。这些“感悟”、“涵咏”以及有创意的表达都含有研究的因素,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表现。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

探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组织原则、实施形式对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巨大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五个基本特征。(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教学》,《教学与管理》,2001-9)有认为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也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典型特征。(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浙江教育科学》2001-2)也有人从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定位角度出发,认为它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2)更有人把它与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提出问题性、开放性、研究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综合性、内化性和创新性等十大特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困难与对策》,《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地、主动地发现问题或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个性化人格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人文性、研发性、开放性、感悟性、情感性、实践性、协作性等特点。

1.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坚持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应站在指导者、帮助者的位置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以鼓励。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各种文本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这种学习还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习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依赖教师的教授解决问题,而且强调自觉自主地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动手,教师的讲授仅为指点方向或开山引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既可巩固已有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创造思维和个性品质。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条件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自主地决定研究成果的呈现的方式。这正如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2.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人文性。

高中和初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均强调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习也遵循这一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它更强调人文性和情感体验,这也是语文自身强烈的人文特征所决定的,语文科中包含丰富的人文题材,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是各个时代人们情感经验、意志品质的积累和反映,其散发出的人文特性对研究者而言较抽象,甚至有时可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研究学习中必须结合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行理解,同时要求研究者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和发展人的情感体验,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以丰富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认识观、历史观。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一个结果。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3.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研发性。

劳伦斯说:“人是思想的冒险家,所谓思想,当然指的是发现,而不是讲一些发霉的事实。”达尔文说得好:“科学无非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亲自去探求问题的结论,探究其中的规律,要成为一个发现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其规律及技巧。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探究阅读,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而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

4.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比广阔。语文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交往、交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国家课程中,语文处于核心地位,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其内容面广,综合性强,包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科内容本身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四周发散,极具开放性。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凭借,绝大多数问题均无明确的、单一的答案或称“标准的答案”,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强,内容开放,时间开放,角度开放,方法开放。研究者站在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必须运用发展多元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范围或主题、问题)、研究资源、组织形式、研究时空、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成果的表述形式、学习评价等都应是开放的。就是在同一主题下,由于学生个人兴趣、积累和阅历以及研究活动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切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允许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潜能、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5.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感悟性。

汉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传统语文教育在遵循汉语文文字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如诵读、涵咏、体味、积累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感悟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开学生的精神文化空间。”(孟祥英:《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文化观》,《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根据汉语文教育的感悟性特点,通过诵读、涵咏、体味、积累等等感悟方式对文本进行的解读与感悟。

6.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情感性。

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阅读、表达(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过程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并热情鼓励学生用表情朗读、激情演讲、真情抒发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7.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

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是: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组织学生参与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只能靠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重视感悟、积累、运用,在大量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人文熏陶之目的。语文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能力要求涵盖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各个方面,学习过程中强调体验、运用、实践、交流、共享,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语文实践,置身于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发现、质疑、探究、实证、表达、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语文实践中,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掘;让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身份置身于文化生态圈中,通过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动手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8.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协作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自觉自主地完成,尤其是对已初具独立意识的高中学生,但由于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跨度大,交差性强,仅靠单枪匹马的个人力量难以顺利解决问题,需要同学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机动灵活,共同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互相交流,彼此理解、关照,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公共品质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全面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人文性原则、积累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批判创新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1.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全面性原则

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必须遵循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要给予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承担探究的任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基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增强。

2.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原则。这观点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运用“自己”、“自主”两个词语数量即可看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自己”一词出现了46次;“自主”一词出现了11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自己”一词出现了54次;“自主”一词出现了13次。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与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语文教师在研究性课题的准备,包括课题内容的选择及方案的设计、指导上不宜进行太多的干预,要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有发挥联想、想像和创新的广大空间。教师只是为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而千万不可进行过多干涉,切记不能够越俎代庖。

3.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

4.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探究性原则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这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光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应指导学生立足本地、本校。

5.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的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学生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习得。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达成这些目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符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思想。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特点,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种体现,也是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

6.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综合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广,学习内容可能比较广博甚至可能是跨学科的,有时甚至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话题的聚会,聚会因其话题中心的不同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大类,综合性学习即类似于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这种聚会包括“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它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吴云:《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网》)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往往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多途径、多方位的定位。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比如,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联想、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融合。

7.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协作性原则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着眼于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未来21世纪的发展目标,既从各国实际出发,又注意可行性,向高层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行动依据的建议。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要学会共同生活,就必须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协作或称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应是自主独立研究学习,比如阅读、写作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吸收和表达的行为。其次才是在自主独立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就某些问题或专题、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之间不仅应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应有相互的合作。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有创意的理解;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逐步学会与人相处;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彼此赞赏、互相帮助。

8.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人文性原则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内涵丰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建构起来的,不能够淡化语文认知,脱离语文情境来培养语文素养。要正确地处理好语文习得与人文熏陶之间的关系,把语言文字的熏陶渐染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才符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

9.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积累性原则

语文学习要靠多阅读、多写作、多进行口语交际,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应当值得充分肯定与传承的东西。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0.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积累学习的体验,,不仅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也就是说,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适合研究的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

11.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批判创新原则

在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有自已的理性思考,要善于独立的探究、衡量、比较、鉴别,要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已的看法,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要“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要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12.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本班级、本学校、本社区、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选择、确立甚至自主生成一些问题(专题或课题),如可以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活动,对乡土文化、时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等进行调查,展开研究。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依据汉语文学习的特点,在秉承“大语文观”理念组织学生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研读、感悟、涵咏“大语文”、调查现实社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其中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用能力,锻炼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研究意识,磨练探究能力,进行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地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并提升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丰富人生体验,对于养成努力求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对于增强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信息素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各地的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却往往被轻视甚至忽视。究其原因,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因实践操作方面探索不够而不知如何实施的困惑。因此,探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为学生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积累,不同语文积淀,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自我发展方向……因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都可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程红兵曾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有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三种。另外,依据是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分为虚拟语境式和现实语境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和虚拟语境式。

一、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上介绍的那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学习活动步骤:

(一) 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语文学习、中外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将其设计为便于研究操作的课题。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那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范围也非常宽泛:小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短语甚至词语,可以研究一个段落,可以研究一个句群;大的方面,可以研究一篇文章,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可以研究一个作家,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可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还可以进行同类和异类的比较研究,可以进行跨领域研究……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标实验版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安排了这样一些主题:第一模块,“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第二模块,“成语:中华的微缩景观”; 第三模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模块,“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第五模块,“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二)设计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其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研究方案中要明确研究的专题(或称项目)的承担者、研究的时间限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内容。

(三)开展研究活动。一般采用个人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是采用先自主研究再小组合作研究。合作小组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进行,即小组成员之间在素质、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而互补。合作研究小组要根据总体要求分解研究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课题研究的鲜明特点乃是它的开放性,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目标、内容、形式、时空和环境等也都要体现这一特性。因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要求集体查阅资料,如包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等;有的要求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社会调查;也有的要求通过实地观察甚至社会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