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活板》《核舟记》等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15编辑:互联网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呜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 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③打比方。④作诠释。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⑥承上启下。)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案

学习目的:

1. 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 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 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 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 声学的知识。

教学设想:

1.课前学习: ①收集伽利略的资料。

②查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③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课堂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课文是如何把典型的事例叙说的生动形象,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进而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3.教具:投影仪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但他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他也不可能事事通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篇课文。

二、展示预习情况

1. 展示词语的积累,在班上交流。

2. 展示有关伽利略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圈出文中关键的词句,然后理出行文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先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学识丰富者优柔寡断。然后详细叙说“从前有一人”知识愈益增多却愈感无知的过程。最后以不知蝉的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研读课文第二段,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有“只见一少年,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那件乐器就发出了各种悦耳的声音”的一段话。你能判断那是一种什么乐器吗?

2.最能体现文中养鸟人满足和自私的词语是哪一个?请将含有这个词的所有句子圈划出来。当养鸟人懂得了相当多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后,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作者在这个故事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3.作者叙说这个故事非常集中紧凑、生动形象,你能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原话)

鸟鸣 笛声 臆断 

拉小提琴 相信 

开门声 敲杯口声 昆虫发音 茫然 

各种乐器 以为 

蝉声(不知发音原理) 感到 

小结: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行文新疑迭出,安排巧妙。

五、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2.生命短暂,知识无限,你将如何对待你的人生?

学生自由畅谈。

六、小结。学生用一句话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所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面的探究练习一。

2.写出三句有关知识的名言。

3.伽利略的文章写于若干年前,请你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今天的人们是否已经知道蝉发声的部位和原理,以及彗星是怎么形成的,如果已经知道的话,那么在声学和天文学方面又产生什么新问题,说给同学听听。

短文两篇

                                活板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词;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学生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三、引导讨论:

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板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板印刷技术。

1)制字印、排版技术,及活板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2)指出活板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3)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的说明;而对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不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练习: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三。

2参观附近工厂、学习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作文训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顺序:从说明的目的出发和对象出发,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程序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用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教学方法: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本单元的课文为范例。

作文提示:

针以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出不用的说明顺序。

(1)《我喜爱的一座建筑》

明确:空间顺序;如果把某一座建筑与史实结合起来介绍,也可采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2)《--发展小史》

明确:填上具体要说明的事物,如火柴、邮票、钱币等,时间顺序。

                        核舟记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宁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