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寻踪:教师的讲弥足珍贵(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12-1编辑:互联网

北京市月坛北街丙一号三十五中初中部 韩芳

美点寻踪,通常适用于优美的散文。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美点,并学会总结其间的规律或方法,能够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是一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在学生谈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和朗读的基础上,开始美点寻踪进行合作、探究: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字,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1--

生1:我最喜欢开头与结尾。因为开头写出“静”,结尾又是“静”,首尾照应,并且和中间的大段写“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能想到动和静的对比,不错。

生2:我喜欢“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里把黄土高原和江南对比着写,江南表现出柔媚的风格,只有辽阔而坚强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出安塞腰鼓这样粗犷而雄浑的力量。

师:你的语言表达很棒。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水乡温柔,而黄土高原厚厚的土层积淀着雄浑的力量,它要冲破一切束缚和和阻碍。

生3:我最喜欢第七段。因为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师:从修辞角度来赏析,不错。如果再具体说明怎样生动形象更好。

……

这样的师生对话,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平平淡淡,不能使学生感情搅动,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当然也难以达到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感受美、体验美、探究美、创造美。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不够。还是针对上面的片段,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生1:(略)

师:能想到动和静的对比,不错。这使我联想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春》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都是动静结合的好例子。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联想来赏析你喜欢的文字。

生2:(略)

师:你的语言表达很棒。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那么江南是什么样的?北方呢?你能想起有关的古诗词句吗?(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后,教师讲解)

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的缕缕轻风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的性格。江南是倩女的巧笑,江南是遍地的胭脂。

而北方呢。北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北方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北方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方厚厚的土层养育了北方人的敦厚和朴实,北方辽阔的天空陶冶了北方汉子粗犷豪放的性情。北方是火爆热烈,北方是敦厚朴实。

江南的温柔多情与北方的粗犷豪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北方黄土高原的古朴凝重。这片古朴凝重的高原,养育了北方人刚正不阿、洒脱不羁的灵魂。也只有这厚厚的土层,才最有资格享受如此惊心动魄的饿搏击!作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作者更是在歌颂那片养育了千百年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

生3:(略)

师:从修辞角度来赏析,不错。如果再从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特点上做一些分析更好。(下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

……

有些人认为:教师一定要克制讲欲,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不然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甚至有些学校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新课改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的。因为:新课改并不否认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而应该是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紧密结合①;学生并不是“理想的读者”和“有能力的读者”,而是知识准备严重不足、阅读经验尚待丰富、阅读策略存在很大不足的主体②,初一学生尤其如此;对审美性阅读来说,更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美学理论和修养。因此在训练阶段,在进行美点寻踪训练时,教师的“讲”弥足珍贵。

教师的“讲”的作用可以体现在:讲授因为知识容量大、信息密度高、传输节奏快、教师的激情传染等,催化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兴趣,将信息最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能动地参与学生的阅读实践,有效地填充学生难以理解的文本“空白”,防止出现只有学生独白而教师“不作为”的“对话萎缩”。

教师讲什么、如何讲是有条件的。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在教学中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对学生理解的正误、是非、深浅、点面等进行及时评价、深入追问、铺垫点拨、旁征博引,使“讲”起到画龙点睛、令人陶醉的作用。

“据说禅师说法,能讲得天花乱坠,百兽率舞,听众心领神会、自得于怀,从而由渐悟走向顿悟。不在讲不讲,而在怎么讲。”③就上面的教学片段来说,如果教师的功底深厚,讲解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以其精彩感染学生,就是真正的“美点寻踪”,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①《对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比较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

②李斌辉:《新模式不应否定教师的讲授》,《语文建设》2005年第10期。

③张玉新:《肯定与否定之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

作者邮箱: hf451@s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