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捞铁牛》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8编辑:互联网

执教:天津市实验小学  刘军

评析:天津市教委教研室  王晓龙  权玉红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返回本页页首 

  一、制定目标

  湖南师大余同生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而不含糊,要准确而不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而不以理解内容为重点。”在制定《捞铁牛》一课教学目标时,本着这个原则,尽量做到明确、集中。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以本课为例进行阐述的。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落实目标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小语界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前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和方法,后一自然段写打捞另外七只铁牛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馈目标

  目标反馈,是目标教学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环节:

  1.让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

  2.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并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言之有序”的掌握情况,看一看学生是否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返回本页页首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四段,老师请四名同学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到的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捞它们呢?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准备工作。(师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四项准备工作)

  师:和尚先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请一个水手潜到河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里。

  师:然后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准备两只大船,把船里装满泥沙。

  师:第三项准备工作是什么?

  生:把两只船并排拴在一起,搭上一个结实的架子。

  师:又做了什么?

  生:请一名水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生:(兴趣盎然地看着演示过程)

  师:刚才我们演示了四项准备工作,都看清楚了吗?那如果换一换顺序可以吗?比如说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船很大,单独划比较好划。

  生:我同意孙明的意见。先把两只船挂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这样写很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投影出示:言之有序)

  生:(齐读)言之有序。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一段是怎样做到言之有序的。

[这里强调训练“言之有序”这个重点,目的不在于反复讲,而在于让学生多体会。]

  生:(读第二段)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这一段一共三个自然段,老师请三名同学读,谁愿意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是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 第4自然段中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两道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开始吧!

  生:(自由学习,讨论。)

[讨论法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适当指导。)

  师:好,我们先自学到这,谁先来说一说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是: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你能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因为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一些力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谁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还是把沙子铲入黄河,利用水的浮力拔出铁牛,然后拖到岸边捞起来的办法。

  师: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

[练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和增强语感。]

  生甲: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生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生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利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解决了同学们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第三段写打捞过程,(板书:打捞过程)虽然没有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表达得也很清楚,也做到了言之有序。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想。

  师:在看时,请同学们注意打捞过程的顺序。一会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放录像)

[使学生对捞铁牛的过程加深印象,这里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生:(自己小声说打捞过程)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告诉我们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边说边板书:怀丙出色)“出色”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的意思。

  师:我们通过学习第2、3段,从怀丙和尚所做的细致有序的准备工作和巧妙地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他的“出色”。那么我们再读一读第一段中怀丙和尚说的话。你们想一想,还能从哪句话看出他的确很出色?

生甲: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生乙:我从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他的确很出色。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这时已经想好借助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办法。

  生:我觉得他这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你这个成语用的十分恰当。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得非常好,你们通过认认真真地读书,知道了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概括段意的方法,体会到课文“言之有序”的写法。

  师: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打捞铁牛的办法好。那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学生愕然)

[问得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值得提倡。]

  师: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纷纷举手。

  生:我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舱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挂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此处不止是让学生动脑筋想,还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好机会。]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水中放入盐使鸡蛋浮起来”的实验,课后请同学们自己也亲手做一做,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成一段话。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大家学得很好,谢谢同学们。

附板书:

                     17   捞铁牛

                    利用水的浮力

   陷进淤泥              准备工作            打捞过程 

                       怀丙    出色

  总评:

  《捞铁牛》这一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突出有序,注重自得”。下面我们对这一节课做一简要评析。

  一、强调有序

  人教版教材《捞铁牛》是一篇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刘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侧重在宏观处引导学生看“序”),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侧重在中观处指导学生抓“序”)。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侧重在微观处辅导学生“序”)。

  围绕既定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达标才能井然有序。刘军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以读为本”和“读书有序”的基础上的。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去读书的呢?我们认为,首先抓住三个“读”的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自能读书”,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1.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是什么”。

  刘军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这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课时的任务当然少不了扫除文字障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即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2.细读,分步细想需思考的课文要点“有什么”。

  “细读”可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刘军把“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先请四位学生按结构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怀丙和尚为捞钱牛做准备工作一段,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个重点问题。想好了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样概括段意,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至此也初步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即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

  在这一步,教师一边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怀丙和尚所做的那四项准备工作,一边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为什么?”然后强调:“按照事情的本来样子写就能写得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这样,老师又揭示并明确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导学“突出有序”的设计思想就这样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

  二、注重自得

  如果说《捞铁牛》一课教学的前三个“读”的环节教师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下面的教学更多的则是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在读的形式上,无论是指名读、齐读,还是自由读、默读等,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学生“导入”到了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境中。而后者无论是要求学生再读,还是组织小组讨论和在全班重点发言,则重点是为了“导出”,是使已经进入状态的学生能做到“自学自得”。

  教师放手让学生多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和表述自己对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而达成目标。这就是我们天津教研员常说的“读书有序”中的最后一“读”--“评读”。

  “评读”的关注点主要不在关于“是什么”、“有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面,而主要侧重思考这样做“好不好”和“怎样做更好”上。这就是所谓“评读”和“创新”层面的知识。这一课“评读”环节处理得非常好,旨在让学生做三件事。

  1.比较自得,即深挖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进而学习和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刘老师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通过自读和讨论,使同学之间得以交流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有序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这一目标。再如,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概括段意时问道:“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当时学生有三种说法:

  (1)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2)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是利用水的浮力,这一点已成共识,而后半部分第三句语言最简洁,只有8个字,而且表意也非常明确,所以用第三种说法比较适合。这就在比较中学习了语言。

  2.解释自得,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重点内容,又能练习言语表达。

  例如,老师问:“谁先来说一说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学生说出这一段话,就不止是个理解问题,还有围绕一个中心训练言语表达问题。而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创新,这是最重要的“自得”表现。为了目标的达成,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将到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这是在“评读”中让学生认真思考“怎样做更好”的根本用意所在。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终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的上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会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拴住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

  由于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使得这节课的教学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三、执教教师简介                            返回本页页首 

  

  刘军,男,30岁,大专学历。1988年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现任天津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曾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活动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获天津市“希望杯”创优课一等奖、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赛一等奖。《语言文字训练要到位》等数篇论文在全国及市区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1999年10月,作为天津市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执教《捞铁牛》获一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