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务实求新结合生活-------古诗文教学探微(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6编辑:互联网

                          语文教学要务实求新  结合生活

                                    -------古诗文教学探微

古诗词以其精美的原韵律,宏阔的意境,深邃的情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形象、其气势、其哲理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然后学生往往对古诗的诵读积累过少,仅限于课本所选,而学语文只有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才能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故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在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上,组织了学生进行了一次古诗背诵竞赛,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更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教学只有务实求新,结合生活,才能更吸引学生。

(一)教学必须务实,应用于生活。

语文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最终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古诗文教学也应当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策略,当前学生练习做得过多,书读得过少,这是语文教学的悲衰。新课标非常强调背诵积累,黎锦熙先生也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使学生阅读、背诵相当的古诗文篇目,有益于提高其审美情趣,完善其人格。这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此次古诗背诵竞赛,由于提前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积极准备,所以许多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背诵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活动中,有学生能一口气说出十句咏月的诗句,甚至还咏出了“江畔何人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名句;在咏雪的诗句中,有学生吟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在准备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无穷无尽的魅力,体验到了积累的了乐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名言说:“在知识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在学习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因而背诵仅仅是基础,学生会思考,会运用才是目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更应学生学会将古诗运用到生活中。为此,在进行了“听新歌,忆古诗”这个环节之后,我告诉学生:“看来呀,生活中古诗无处不在,在你心中有千千结,却又不知如何张开口的时候,不妨来咏一句古诗来表达你的心声。”并设置了几个情景,让学生感受、运用,然后告诉学生:“不仅要会背诗,还要会用诗。”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与现实生活距离并不遥远,做到活学活用

     (二) 要激趣,要求新。

平日里,学生看惯了讲台上教师的面孔,听惯了教师的是非评判,教师也习惯了“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这节语文活动课能不能以另一种形式去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呢?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

1、角色的改变: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此次活动,让学生做主持人,去评判对错,学生打分去统计结果,教师退居一旁让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但又不完全退出,必要时适时点拨,这就如风筝,教师手中始终牵着一根线,适时放收,才能使“风筝”越飞越高,初中生喜欢新奇,那么就让他感到新奇,又使他们小有成就感:“主持人是我们,评委是我们,答对了加10分”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在答对了之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让学生真正乐学、趣学。

(二)内容要充实而多样

进行本次活动,不能只取悦于学生,更重要的还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竞赛的内容应当充实,还要多样,才能吸引学生。如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填空、猜谜、“读古诗、找成语”、“听新歌,忆古诗”,“名句接龙”分必答,抢答“我抢你答”齐答等形式展开竞赛,内容多,容量大,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 。一次成功,对学生无疑是个鼓励,但一次小小的失败,却又是一个鞭策,让学生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体会到学海无涯,激励他们继续去诗海中遨游,撷取更多更美的珍宝。学生有了这种认识,其日后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孜孜追求的。

让学生“快乐而深入地学”

我上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快乐地参与,深入地学习”。

所谓“快乐地参与”,就是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可爱,享受语文的乐趣,正如赞可夫所说,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

古诗词意境优美,情理深邃,读之朗朗上口,学习古诗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想让学生更自发地诵读积累古诗词,关键在于激趣。使其发现、享受课堂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创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呈现师生间的和谐融洽;以新颖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感受参与的快乐,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喜悦;从读诗品诗中感悟文学的美,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荡涤心灵,启迪人生,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学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愉悦满足,思维火花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得以凸现,课堂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教师无须多言,学生已尽情体味了古诗的魅力,自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

“学得尽兴”即学得深入,学会运用。

语文是门工具性学科,人们借助语文参与生活,进行交流交际,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向生活。作为教师,交给学生的应不仅是知识,还有如何应用知识,教师如不注重联系生活,就如同舍本求末,舍弃了“源头活水”,必然会“水枯石竭”,对于古诗尤为重要。学生认为古诗属于过去,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故而教师应让其认识到:古人写诗源于生活,今人品读当用于生活。基于此,教学中可设置一个生活情镜,让学生用古诗去表现,再现古诗,产生共鸣:或把相同、不同诗句进行同向、反向联想,如由范仲淹的“长烟落日孤城闭”联想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由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之悲对比感受杜甫的“好雨知时节”之喜。在比较中,开拓运用古诗的天地,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召唤其创造力的涌动勃发,使他们的潜能在富于趣味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张扬个性,发展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使语文真正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马村区教研室马福迎点评:

焦作市二十中马彦老师执教的《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竞赛一课,是一节体现新课改特色的好课。

一、教学观。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整节古诗词背诵竞赛的实践活动安排,教师只是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两次,其余都是学生在活动,看是教师活动不多,实则匠心独具,安排巧妙,体现了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和谐自然。

二、学习观。新课改针对接受学习的弊端,要求加强探究学习,是对常规学习方式的一大突破与发展。自主、探究、互动,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如上述,整个竞赛活动,教师只在首尾出现了两次,其余都是学生在活动,在有序地活动,在自主、探究、互动地活动。相对灌输式教学,自主、探究、互动等学习方式的培养、运用要难,这既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与实践,这点能体现马彦老师的功力。

三、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有三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一项大家熟悉,后两项则是对旧课程目标的重大突破。本节课不但通过竞赛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许多知识与表现技能,更是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主持、学生记分、学生强答、全员参与,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都很有好处。所有这些,不可能由教师讲出来,而必须由学生通过过程来习得,这都是以前课程的薄弱环节,或是以前课程认为“很虚”的东西、“花样”,但在现今新课程看来对学生却是比“肉体”更重要的素质。

四、方法活、内容面广量大、效果好。同样是知识竞赛,这次由男女两名学生主持,以诗词接力朗诵开场,新鲜活泼。竞赛方式有填空、抢答、我抢你答、猜迷、接龙等;诗词状物论理包涵颜色、季节、植物、动物、哲理;诗词赏欣涉及迷语、成语、典故、联想、类比、想象、借用;一节课出现的诗词竟达五十余首之多,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咏雪诗的联想,关于哲理诗的类比,关于猜迷的想象,关于《涛声依旧》等发端于古诗词的原型启发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还有,对成语、典故和古诗词渊源的挖掘,古诗今用的展示等,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品位,也极具价值。

要说本节课的不足,似乎是:

一、“烩菜”不及“酒度”有档次。本节课内容丰富,但层次略显凌乱,如状物诗、哲理诗相杂;可否先“状物”再“哲理”,先“铺陈”再“想象”,由底到高等次展开似乎更好。

二、教师可再开放些,“支架”可再少些。即使教师一言不发,学生的表现同样可以看出老师的功夫。

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略有刀砍斧凿之痕。讲师一节或几节课,不算太难,要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过程管理”,上好每一节课,是新课改对我们的更高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