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2-27编辑:互联网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张国生  

教学目的:学习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词语。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

教学难点: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    具:电脑。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我家里珍藏着一个搪瓷茶杯,上面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见下图)

   

   这个茶杯是我的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了。父亲去世后,处理他的遗物时,我弟弟说:“这个我要!”于是茶杯被他“抢”去了。

为什么把人民志愿军叫做“最可爱的人”呢?这都是因为魏巍的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此文发表后,就把志愿军叫做“最可爱的人”了。可见此文影响之大。

欣赏抗美援朝的图片,包括:美军在仁川登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板门店签字停战等。配音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二,预习,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标记生字词和其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

 三,整体理解

课文的体裁是--通讯。

课文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表现“谁是最可爱的人”,请填表:  

事例

精神

1.松骨峰战斗

革命英雄主义

2.马玉祥火中救小孩

国际主义

3.防空洞中的谈话

爱国主义

作者谈本文为什么成功: 我追求着最本质的东西: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    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这三个典型事例有什么内在联系?--三个事例共同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思想境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1.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狠      2.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      3.防空洞中的谈话--以上二者的思想基础 课文分哪几段?--分3段或5段。每个事例一段,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各一段。

本文的三个事例前都有一个过渡段(或过渡句),请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1.第四自然段,作用是引出事例;2.第九自然段,作用是承上,点名对敌人的狠,启下,引出对朝鲜人民的爱;3.第13段第一句,引出事例。

全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四,阅读课文开头部分(前三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

点题的句子是--第一段最后一句。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设问。

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两个冒号,它们各表示什么?--(1)提示下文;(2)总结上文。

第三自然段后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第三自然段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首先境界,其中,“品质”、“意志”针对前边的“平凡”而发;“气质”、“胸怀”针对前边的“简单”而谈。

三个事例分别照应第三段结尾的四个排比句,请指出其照应关系。--“松骨峰战斗”照应“它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马玉祥火中救小孩”照应“它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春节和高尚”;“防空洞中的谈话”照应“它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和“它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大声朗读: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运用排比有什么表达作用?--语句整齐,语气酣畅,感情强烈。 总结段意:从切身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概括歌颂它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么精彩的文段,看谁先背过!   五,阅读“松骨峰战斗”一段。 指出本段所写事件的要素。--时间:二次战役时;地点:松骨峰(或书堂站);人物:一支志愿军部队的先头连:事件:松骨峰战斗;起因:志愿军先头连向敌后猛插,切断敌人逃路,与敌人遭遇;结果:打死了300多敌人,使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将本段分为三层,并说出这样分层的理由。--按战前、战中、战后;

最能概括松骨峰战斗的特点的一个词是--壮烈。

本段一些动词具体、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壮烈”,清找出来--摔 扑 抱 掐 摁 衔…… 表情朗读最“壮烈”的一段: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指出下面这个句子的主干。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先头连占领小山冈。

“匆匆”、“很低的”、“光光的”、“小”有什么表达作用?--“匆匆”表示时间紧迫,准备不足;“很低的”、“光光的”、“小”说明无险可守,地形不利。这些修饰性词语预示着战斗的激烈、艰苦,烘托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精神。 写敌人“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意图是什么?--表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烘托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 表情朗读: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一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反问;议论。既突出了中心,又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六,阅读“马玉祥火中救小孩”一段。 划出本段的过渡性语句。

指出本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地点:一个小村;主要人物:马玉祥;事件:马玉祥火中救小孩;起因,从山上下来做饭,遇到敌机袭击,仍燃烧弹;结果,救出小孩。

本段的动作描写具体生动,表现了马玉祥的国际主义精神,请找出来,然后表情朗读。--踹,扑,摸,拉,抓,抱,跳,钻…… 删去“马上“一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马上”突出马玉祥救人的毫不犹豫,当机立断。 为什么课文反复强调一个“摸“字?--因为满屋子是黑洞洞的烟。 本段运用了哪几种描写?--环境描写(火、烟),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中套着动作、心理描写)。 本段反复写了烟和火,请你找出来,然后说说这种描写起什么作用。--表现环境之危险,烘托人物奋不顾身的今后身和对朝鲜人民的爱。教师提示:环境描写,一般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 为什么是“钻”进门“跳”出门?--因为“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 有一句话揭示了马玉祥火中救小孩的首先基础,这句话是: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七,阅读“防空洞中的谈话“一段。 这一段共有三问三答,它们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什么品质?请填下表。  

问什么

答什么

表现什么精神

1.你不觉得苦吗?

我们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幸福。

乐于为中国人民吃苦的幸福观、苦乐观。

2.想不想祖国?

想,但不愿回去,因为朝鲜还半边红,半边黑。

时刻把祖国人民的嘱托记在心上。

3.对祖国对朝鲜人民有什么要求?

想要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

贡献很大,要求很少,有崇高的荣誉感。

魏巍谈这一段写作的成功: “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我觉得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战士的思想感情。”否则,“很可能使读者感到我们的战士不像一个活的人,而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 “我们的战士的思想感情是如此的崇高而美丽,它本身是具有多么感人的力量!”  

八,阅读课文结尾部分。 写祖国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意图是什么?--将这种生活和志愿军战士联系起来,说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号召人们热爱它们。

指出下列句子的主干。六个“当……时候”是什么成分?--你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状语。

六个“当你……的时候“分别指什么人--1.工人,2.农民,3.学生,4.干部,5.父母和孩子,6.情侣。

结尾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议论和抒情。作用是:总结三个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战士的可爱,感染读者。与开头部分的议论抒情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最后一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排比。使语气酣畅,感情强烈,感染力强。

点题和呼应开头的一句是:结尾一句。

归纳段意:联系祖国人们的幸福生活,说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号召人们热爱它们。

读、背这一段。

 

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3段):从切身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4-14段):选用三个典型事例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层: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表现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 2层:写战士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3层:写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部分(15段):联系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说明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能力迁移

仿写“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可先填空: 祖国的山河是那样的   和   ,祖国的历史是那样的   和   ,

祖国的人民是那样的   和   ,祖国的未来是那样的   和   。 然后自由发挥: 作业:背诵课文首尾五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