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5编辑:互联网

〈赤 壁 赋》教学设计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党红英

                 2001.6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

                 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理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如下图: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

                 苏轼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