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
1,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做得相反。
(这段话由于依照原文词序直译,不符合汉语习惯,令人觉得层次不清晰,生涩而难以理解。“从而”前后句的内容来看,他们不是顺承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所以这个关联词是不够妥当的。是否应该删去或改为“而且”更好?“等等”后面是否加上“活动”更好?“直接的”这个定语摆的位置还欠妥当。"过去那样做得"究竟怎样呢?"做得"是否应该是"做的"? “观点”是否说成“意识”或“观念”更恰当?可能把“以至”去掉改为顿号读来更通顺,也容易理解。是否这样翻译较好:“正像达尔文发现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是直接的物质基础。而且,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的国家、法律、艺术、宗教观念及其设施,就是从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人们的一切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说的那样。”这样,就可以使读者明白,马克思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是建立在解决吃、喝、住、穿等物质基础之上的;而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不同民族或不同时代会因为发展不同构成不同的社会阶段的。两层意思清楚明了。)
2,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段话中,“这里”指代什么?指代不明。我们只能根据“剩余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来推断是指经济学界。所以“这里”两字是否直接说成"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好,更明白? “资产阶级社会”这种说法是否改为“资本主义社会”更妥帖?)
3,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也能“建立”“国家”“设施”吗?“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应该是“资产阶级”?仔细想想“资产阶级”也不大妥帖。因为前面的动词是"推翻"。第二个“事业”后是否可以用句号?)
4,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公认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以上文字是否也存在着毛病。首先,标点符号是有问题的。我以为这段文字本来是叙述了四件事情:第一,马克思曾经当过许多报纸(《莱茵报》《前进报》《德意志-布鲁赛尔报》,《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编辑和撰稿人。第二,马克思写过许多战斗性的小册子。第三,马克思曾经在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第四,马克思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但是,文中对第一、二件事的交代,缺少了应有的谓语,交代得是否不够明白。而且这两件事之间分别应该用分号或句号断开。“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到这里便没有继续说下去了,这些报纸怎样呢?我看应该在“最早”前加“在”,在下文添上:“马克思曾经担任过编辑或撰稿人。” “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只是一个名词短语,既没有主语,也没有动词谓语,是否能成为一个句子呢?“以及”两字是否可以改为“他也曾经写出过”更好?)
作者邮箱: wymwj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