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笔下的三处失误(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3-26编辑:互联网

湖北汉川市实验中学 王健龙431600

《猫》是郑振铎八十年前创作的一篇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哲理性强的名篇。几十年来,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读者。然而,“金无足赤”,“文无完文”。《猫》文也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之处。涉及的相关文段如下: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课后回家,常常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第一自然)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倒数第四自然段)

认真品读上面的文字,并把它们放在全文中来考察,不难发现瑕疵所在。现不揣浅陋,摘举出来,就教于编者与同仁。

一、段落层次安排不当

文章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交待了三只猫的结局。对三次养猫内容的描写层次比较清晰,第一次养猫与第二次养猫,第二次养猫与第三次养猫之间衔接过渡比较自然,均采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来过渡,并且分别用“我”安慰三妹的话、“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几个句子,既标志着每一次养猫的叙说内容的结束,又与前文相照应,使得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忽略了首段第一句话的表达功能,它既概括了三只猫的结局,又总领了全文,使得全文在结构上呈现一种明晰的总分关系。文章把它与第一次养猫的内容混在一段来写,割裂了它与第二、三只猫之间的联系,模糊了全文结构上的总分关系,影响了文章结构层次的美感,因此,应把“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既总领全文,又显得非常醒目。

二、语序不合理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一句,从外貌、性格等方面对第一只猫进行了描绘,虽然形象、生动,但在表达上缺乏条理。“花白的毛”与“很活泼”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而与“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这个比喻句衔接比较紧密,因为它形象地展示了第一只猫毛色的情状。此外,“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是小猫很活泼的体现,放在“很活泼”之后,衔接比较顺畅。因此,“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应与“很活泼”调换顺序,这样整个句子才显得连贯紧凑。

三、不合情理

第三只猫冤死之后,“我”作为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感到异常的悔恨自责,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把那种难过而又后悔的复杂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一泻无余,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然而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的真情独白却显得不合事理。猫作为“我”倾诉的对象,本不会说话,它对“我”的倾诉只能是倾听,而不是“不能说话”,既已冤死,就再也无法听到“我”的表白了,因此,“但它是不能说话的”一句应改为“但它是再也不能听到什么的”。

这三点小小的失误,是郑振铎先生百忙中的一时疏忽,是瑕不掩玉,一眚而不掩大德。但作为教材,如果真的是失误,还是予以勘正为好。

作者邮箱: wjl_510@sina.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