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国际中学 王瑞芹
人教社将《泰坦尼克号》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入选语文课本的是,泰坦尼克沉没后,杰克与罗斯在冰海上漂浮的情景(分镜头剧本)……
老师、学生好像都喜欢这一课文。在公开课、竞赛课上,经常可以见到它。原因是,“爱情”的题材,师生都有话说;再者,制作课件,很便利地就可以从电影上下载片断。课堂上,影音画面,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尤其影片本身的扣人心弦,足够引发听者、观者(学生们)的兴趣。
10月中旬,广东省佛山市教研室的老师来威海调研,我为他们讲了《泰坦尼克号》这一课。
我围绕“爱情”这个主题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一、 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我心永恒》,放学生感受这场巨大的海难中不平凡的伟大爱情。
二、 粗读,与作者对话。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剧本作者借助这个故事与我们探讨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主要内容:杰克何罗斯在海难后的生离死别。
话题:爱情。
三、精读,与角色对话
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俩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
说说你认为最感人的一处对话。
说说你认为最动人的一个细节。
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画面。
学生分角色朗读
多媒体展示朗读
多媒体展示电影感人画面
四、联读,与心灵对话
讲述爱情故事,理解真爱内涵。
1.阅读另一个千古罕见的爱情故事《落基山的雪》,加深对杰克和罗斯之间爱情的理解,并比较这两种爱的方式的异同。
(摘自《读者》,1995年第10期)
2.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的爱情故事,思考并理解真爱的内涵。
谈谈你对“真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或者借用名人名言来表达。
例:真爱是一种崇高的责任。
真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真爱是一种完全的舍己。
真爱是生命的托付。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
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大阳。
生命因为付出了的爱情而更为富足。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罗曼罗兰)
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
五、作业:爱的延伸
A为你的父母讲一个爱的故事。
B为你的朋友写几则爱的箴言。
整个课堂充满了“爱情”的语言,老师兴趣昂然,我的学生也很有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谈起“爱情”头头是道: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耶!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
还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焦仲卿与刘兰芝;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牛郎与织女;……
课堂上学生可谓出尽了风头,几个听课的老师也对学生关于爱情的阐述而叫好,我自己也为这成功的一课二高兴!
的确,当罗斯情不自禁地对着已经死去的恋人再次答应:“我不放弃,我保证。”
即使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的表白也不会落伍,因为它是人类崇高爱情的一种升华,是真爱的最高境界。可是我自己课下却思忖:难道《泰坦尼克号》除了爱情还是爱情?不是的。
谈泰坦尼克,纠缠于爱情,似乎非文本价值之所在!
泰坦尼克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我以为,是人及其人性,面临突发变故、大难压顶、泰山崩于前时的考量:
巨轮即将沉没,船长、官员组织妇女、儿童先行撤离……
乐队继续奏着优美的旋律……
来不及撤离的妈妈,坐在就要浸水的床旁,给睡在床上的一双小儿女讲着优美的童话……
大副扔掉罗斯未婚夫贿赂他的钱,饮弹自尽……
一种撼人心魄的镇定!一种人性、人格之美的闪光!而杰克与罗斯的邂逅之爱,更是经受住了最残酷的生离死别的考验……
这里有超出于爱情的东西在!它甚至远远超出了泰坦尼克本身这一现代科技的结晶和工业革命的成果的价值!《泰坦尼克号》让泰坦尼克获得了永生!
而杰克与罗斯的爱情里,也还有更为美好的东西,那就是罗斯坚决地活下来的理由:信守对杰克的承诺!承诺爱情、信守诺言,这是比金子更为珍贵的作为真正的人的美德!这一美德,现在却正在从人们的身上一步一步地远远地离去。
解读文本,就是要做这种撇开漫浮于表面的枝枝叶叶的工作,你才见得到浸染于文本字里行间的力透纸背的价值。
的确,我们说,杰克、罗斯的爱情,是美的;杰克为了他们的爱情,把生的希望让给罗斯,使罗斯的生命得以延续,是美的;罗斯信守爱情的承诺,顽强地活下来,并最终成为泰坦尼克沉没的见证人,是美的;把生的希望让给妇女和儿童的所有遇难的人,是美的。泰坦尼克永沉海底,一千多生命葬身鱼腹,是悲的、是惨的。我们的确有保护和保存一切美的责任;但是,我们更要阻止一切悲惨的发生!更何况是如此巨大的悲惨!
当我们强调阅读、强调文本解读是一种“对话”的时候,我们决不能把这种“对话”演义为“自由讲坛”!“对话” 中,人道的、人格的、人性的底线,必须得坚守!
你读、或者你看《泰坦尼克号》,无论如何没有任何的一点点“沉船留爱”的蛛丝马迹,或者由此会导致这样的一种“设想”的产生的“线索”。杰克的热情奔放、罗斯的决绝反叛、船长的镇定、巨轮设计者的自信、上流社会的奢华、底层人们的狂欢……一幅幅社会的众生相,都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作为人的“生”的权利和“爱”的权利……
教师应该引导。
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他的责任就在于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因此,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置疑,发表不同意见”(《语文课程标准》)。创设、提供、关注、尊重、鼓励等等,强调的就是这种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而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个人见解、批判置疑、不同意见等等,则是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原则的阅读个性化。但是,个性化不是“自由化”,不是可以不要原则的天马行空,不是可以背离文本的“大话西游”,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野狐禅”。
我想,教师倒是可以就此组织一个很好的教学环节,通过包括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实现心灵沟通、思想碰撞,以产生教学目标的“新生成”。教师、学生则可以在这种鲜活的对话背景下,达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个性化。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一节课,我会组织得比这一次成功。
作者邮箱: sdwhwrq@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