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声非加疾观点错误--兼谈谈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句的科学依据(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11-17编辑:互联网

江西省清江中学:李弗不

人教版(包括各地的版本)高一语文第一册选有荀子的《劝学》一文,其中有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中的“声非加疾”不符合客观实际,观点错误。

为什么呢?请让我先从什么是“声音”说起。

有人说:“耳朵听得见的就叫声音。”有人说:“它是会响的。”有人干脆这么说:“打鼓发出‘冬冬’的声音,拍掌发出‘啪啪’的声音,打桌子发出‘彭彭’的声音……”显然,这些答案来自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马虎一点的话,我们可以说他回答得对。不过,假如一个物理学家也这么回答的话,恐怕大家就要笑掉大牙了!

当然,物理学家却从来不会这么回答。他们往往先不说话,而是找来一面鼓,把一些小纸片撒在鼓面上,然后敲打鼓面。这时,可以看见小纸片在鼓面上兴高采烈地跳着“迪斯科”,而鼓发出“冬冬”的响声。当鼓敲得重的时候,纸跳得就高,“冬冬”的声音就响。敲得重的次数越多,“迪斯科”扭得就越快,“冬冬”的鼓声也越密。最后,物理学家才会给你解释:声音是由于空气震动产生的,和鼓面接触的空气,像鼓面上的小纸片一样受到震动,产生声波,这种声波也就是“耳朵听的见的”、“会响的”--声音。

我们知道,鼓面震动时,不时向外作凸--凹--凸--凹……的运动,和鼓面接触的空气也就随着鼓面作凸--凹--凸--凹……的运动,空气的体积不断被压缩--膨胀--压缩--膨胀……空气的密度也产生变化,不断地呈现密--疏--密--疏……的变化。鼓面附近的空气一边发生这种变化,一边把这种变化传递给离鼓面更远的空气……这样不断地继续下去,传入人的耳鼓,产生声音,这就是声音的传递运动,当然,这种运动频率极快。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解释荀子说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道理了。

风,是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对空气的压缩和扩散会产生影响。如果你“顺风而呼”,那么,风对你的声音的传播无疑会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声音顺着风传播,就好比是顺水行舟,因为风会使本来就传得飞快的声音更加神速,使它的压缩--膨胀--互缩……的运动更加剧烈,声音中的逆风方向的声波受到阻挡,有一部分被挡回来,和顺风的声波重迭在一起。这样,声音不仅在传播时因速度加快而损耗减少,而且还会在传播时意外地得到一些音量,和无风时相比,怎么不会“而闻者彰”呢?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的自然现象很容易被人们感知,除了顺风而来的声音确实比逆风而来的声音响亮外,可能心理作用也是一个因素。因为顺风听音非常清楚,而逆风听音却很模糊,两者相互一比较,顺风听音的清楚性当然就更加突出了。

另外,用分子震动论来解释“顺风而呼,而闻者彰”的道理也未尝不可。发声物体在震动的时候,撞击了贴近它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分子,这些分子接二连三地撞击贴近它们的分子,声波就传到远方去了。有风的时候,分子接二连三的撞击运动进行得会更快、更剧烈,听的人也就觉得更清楚。

可见,“顺风而呼”,声音加疾了,而并不像荀子说的“声非加疾”。荀子所说的“声非加疾”虽然不正确,但他说的“而闻者彰”却是合乎科学理论的。

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两千多年前荀子,只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清楚这些道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才好。

作者邮箱: lifubu5462@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