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一、活动目标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这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亦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三项活动就其难度和综合程度而言,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相对简单到比较复杂的阶梯性分布。本次活动约用5个课时,其中写作占2个课时。若时间不够,有的活动可放在课外进行。
2.开展“探险家的故事”这一活动,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挑选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二是要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口头描述能力;三是要让学生在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探险故事的追踪中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项活动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展示,但开故事会不是活动的惟一方式,也就是说,作为“综合性学习”,应该考虑到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如,“故事会”之前,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来比比谁的探险故事搜集得最多;“讲故事”结束时,还可以开个座谈会,各人说说自己“讲故事”或“听故事”的体会、感想以及从中受到的启迪等。这样,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超越了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不再是某一单项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借此可以达成多种教育功能的整合。
3.“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在综合程度和自主性方面比上述活动要更进一步。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辩题”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如果一方理据确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教科书中设置了关于“探险”的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乍一看,正方(“推崇探险论”)的观点更容易找到理据支持,教科书中的选文和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都是对正方的支持。但是,深想一下,反方(“反对探险论”)的观点也不无道理,除了教科书所提示的“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之外,是否还可作更深广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启发:从一定程度上说,探险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的产物。这种观念认为,面对自然世界及其生物世界,人类无处不可以涉足,只要人类力所能及,便可以“占山为王”“插旗为疆”,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质疑:人类的步履就没有限度或限界吗?只要人类足迹所至,那里就必然属于人类吗?就理应由人类来主宰吗?事实上,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不是吗?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土著”动物、生灵即受到惊扰和侵害,甚至难逃劫难……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上述观点未必全部正确,也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观点,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开展这场辩论的旨趣也并非要弄个谁是谁非,而是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开展关于探险的是是非非的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有可能在辩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使辩论双方大体势均力敌,让双方观点激烈碰撞,充分展开,以期达成深度交流。不过,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主要是在正式辩论之前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而不要在辩论之中“披挂上阵”。
第二,指导学生认清“探险”和“冒险”的联系和区别。探险是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考察(自然界情况);冒险是指不顾危险地进行某项活动。若进一步推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①“探险”是过程,也是目的,之所以要“探险”,就是要解开那些极少有人涉足或人类从未涉足的自然之谜;而“冒险”只是一种手段,之所以要“冒险”,是要通过“冒险”行为来达到预定目的;②探险是有充分准备的漫长之旅,整个过程是考察和研究的过程,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对自我的体能与智能的挑战和考验,而冒险是在某一具体情境之中的不得已而为之或应急性的行为;③探险和冒险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冒险并非就是探险,而探险常常需要冒险,因为面对自然界之谜,每前进一步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甚至可以说,探险的过程就是无数次冒险的联结过程。
第三,“七嘴八舌说探险”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要完成这一活动不仅需占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探险的材料,而且要从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中提炼出足以说服对方的观点,特别要能联系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来谈论探险的功过得失。总之,通过这一话题的辩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引导和启发,而不要拘泥于知识性问题的解答。
4.“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这一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情境模拟”性。如果说,通过“讲故事”“辨是非”活动的开展,对“探险”有了形象感知和理性思考,那么,开展“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活动,则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以此来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其生存能力和独立精神。开展此项活动,宜分四步进行。
首先,“招聘小组”要设计好情境,即值得挑战的自然环境,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要描述或描绘得具有神奇的魅力,以吸引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其次,招聘小组根据不同的情境(或荒野大漠,或荒滩孤岛,或林海雪原等)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发生,面临生存困境等)。这些问题可以提前发布,让应聘者作好准备。
第三,招聘和应聘。在招聘小组作好“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的准备之后,向同学们征聘“挑战者”,鼓励同学们前来应征。应征者先具体指定挑战的地点,接着陈述自己挑战的理由和所做的准备。应征者陈述之后,招聘小组成员向应聘者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已发布的问题,也有根据应聘者陈述而提出一些必须应对的问题。应聘者均应一一予以回答,其回答应既符合情理,又具有胆略和创意。
第四,根据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评出“最佳挑战者”。
有条件的学校,语文教师可以与计算机教师取得联系,协作配合,开发电子探险的游戏课件,让学生利用电脑多媒体来虚拟探险情境,经历探险过程,体验探险乐趣,以此来培养学生在探险过程中处理问题、应付困境、独立决断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变通、改造某些有探险主题的游戏软件,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电子虚拟探险活动”。
5.关于作文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文“话探险”中的“探险”,其概念应理解得宽泛一点。就学生的经历而言,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闯入,就应属于探险。尽管学生所闯入的世界对成人来说已视为寻常,但对初中学生来说,仍具有“探险性”。
作文题目自拟,体裁、字数不限。这给学生写作以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给教师的作文指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引导。
第一,记叙类作文。记叙类又可分为记实类和幻想类。记实类可以写“×××探险的故事”“我的一次探险经历”等;幻想类可以写成童话故事,如“小鸭历险记”,“初探神秘岛”等。
第二,议论类作文。可以对某一传奇人物、探险壮举进行讴歌或评价,亦可对人类探险的是非功过加以综述或评说等。
对于这类自由度较大的作文,最好先让学生拟定题目和写作提纲,教师根据学生拟定的写作提纲来分门别类地指导。
三、活动评价
1.这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竞赛性,不仅要让学生自主组织其活动,还应让学生自主评价,对活动进行评价,对同学进行评价,对自我进行评价,让学生们评选出“故事大王”“优秀辩手”“智勇挑战者”。
2.教师也要参与评价,评价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积极态度。
第二,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即参与度或曰参与的深度)。参与的形式可以各有不同,有的作为选手参与,有的作为组织者参与等,对每一种参与都应有相应的评价。
第三,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对于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同学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但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正在进步的同学。
四、有关资料
1.漂流长江第一人(郭正刚)
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嘿哟、嘿哟嘿哟,嘿;嘿哟、嘿哟嘿哟,嘿……”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镇定自若地驾驭着橡皮船,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
波激浪涌,历经沧桑的万里长江,在中华大地上奔流着四千万年了,它同古老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乳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勇敢的子孙。人们感谢长江,人们敬畏长江,人们歌颂长江……然而,千百年来,从未有人敢斗胆直下漂过长江。长江是龙,是猛兽,它时疾时徐,洋洋洒洒6 380千米;恶浪惊天,飞奔突泄,落差5 400米。深峡陡峻,暗礁密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壮哉!危哉!难怪有人谈“江”色变。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乏乘龙伏虎的英雄,且看江中那位青年,桨破飞浪,舟碾激流,竟从长江源头漂流下来了。
此乃何许人也,敢冒此天险?敢破万古纪录?
他的名字叫尧茂书。
尧茂书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支流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宛若三条白练在乐山交汇,著名的乐山大佛就矗立在波澜壮阔的三江合流处。沿岷江南下不足200米便能与长江相会。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和郭沫若。丰腴的泥土、优美的景色和悠久淳厚的历史文化风情培育了他,使他从小就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纯净心灵。茂书生长在长江边,自幼喜欢在激流中追波逐浪,对长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他对长江的认识步步深化。他感到人们对长江了解得太少,他总想为长江做点什么……
1979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孙河的报道后,对这位探险家的那种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就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漂流长江,探索长江!
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决心下定了。他马上投入到漂流的准备工作中:掌握有关长江各段的地质、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的资料。翻阅、研究了上百本有关长江和长江流域的书籍、地方志。他多次去长江沿途徒步考察,了解水情,适应气候,确定漂流路线,筹建接应站……
1985年春节的前夕,他再次来到云南金沙江,准备对世界闻名的大峡谷虎跳峡进行试漂。他艰难地爬上玉龙雪山和哈马雪山,对整个峡谷进行观察了解,选定漂行的路线,然后在虎跳峡的最窄处,拦江拴上一根尼龙绳,然后开始下漂。虎跳峡长12千米,坡陡浪急,暗礁密布,浪花有五米多高,落差极大,连续有几个陡坎、大跌水。皮筏飞流直下,左冲右撞,尧茂书拼命划桨也无济于事,船冲向一个大礁石翻了,幸亏凭着一身好水性和一根大浮木,才算保住了性命。这次虽然遇险,但他对虎跳峡的水情有了了解,知道该怎样对付它。
他的详细计划渐渐成熟了。他决定于1985年8月中旬到达长江源头,开始万里长江的漂流探险。
就在尧茂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准备漂流长江的时候,他从有关部门听到了美国探险家沃伦肯要在1985年8月来中国考察长江的确切消息。他真急了,“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了千年万年的长江,竟要由别国的人先来征服?不,不能!”再说他已经做了长达六年的准备,他也不愿使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他心中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念头:“我应该走在外国人的前面!”他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下四个大字:“提前行动!”
1985年6月12日10时,尧茂书和他的哥哥尧茂江,在藏族同胞的帮助下,穿过布满沼泽的草甸,越过雪峰山岗,在万里无人的高寒区行进五日五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万里长江的源头。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茂书将两边写着“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的橡皮船推下了水。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了。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朴实而勇敢的青年,一位深深爱着祖国、爱着长江的人民的儿子,开始了他震惊世界的漂流长江的创举。
茂书坐在船上,用双手掬起一捧长江源头清冷的江水喝下去,然后操起双桨。他故意用力拍击水,溅起一团团好看的浪花……这便是尧茂书“自费”漂流万里长江的下水仪式。
橡皮船缓缓漂动了。茂书弟兄俩仔细地分辨着水流,日夜轮换着向前划行。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达一个名叫桑地的峡谷,水大起来。江水在此转了一个弯,扭头向东流去。茂书下船拍摄,他对茂江说:“这里应该是长江第一湾。”下午,他们漂行到一座石头山。山上有许多嶙峋怪石,石和草都是黄色的。茂书不听哥哥的劝阻,坚持要上山去拍摄,说:“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拍头儿。不会有大问题的。”茂书上岸拍摄,不一会儿,在船上放哨的茂江就发现在离茂书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个黄色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只棕熊,吓得茂江大叫起来。当茂书发现棕熊时,熊已离他很近了,他拿起摄影机便跑,等他上了船,划到江心,熊离他们只有十几米了,站在岸边不住地对他们狂叫,把茂江吓出了一身冷汗。
经过三天两夜的漂流,行程375千米,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
24日,哥哥尧茂江的假期已满,弟兄俩在江边拥抱着,洒泪相别。
7月2日,尧茂书再次下水,独自一个向长江通天河段行进。
他划船驶过通天河大桥,行不多远,下起雨来,久久不停。他冒雨前进,浑身湿透了。通天河水浅滩多,又是顶风冒雨,划船相当吃力,不时还要下水拖船而行,速度缓慢。为加快船速,他驾舟在急流中行驶。几天中,他连闯几个小峡谷,翻过波浪,顺利地漂下来。
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转过一个弯,忽闻前面水声大吼,但见白浪滔天。茂书急忙将救生衣系好。此时,橡皮船已陷入陡浪跳波,如离弦之箭,冲向峡口的惊天骇浪。茂书奋力划桨,越过波峰,又陷入浪谷,只觉得疾风掠耳,头晕目眩,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一个几米高的大浪铺天盖地般向船首劈来,橡皮船被大浪吞没了,一会儿又从浪里钻了出来,茂书借着大浪的余势,迅速划动双桨,终于冲出了峡口。
下午,继续漂流,他又设法闯过了烟障挂峡谷。山谷渐渐开阔,两岸山青树茂,绿草茵茵,岸边野生动物很多,有羚羊、野驴和白唇鹿。茂书拿起摄影机拍摄。白唇鹿不怕人,有的竟在岸上追船相送……
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前几夜的阴风苦雨,衣、被全被打湿了,还要受到熊瞎子和狼的袭击。他常常是手持藏刀,用手电光和点燃的鞭炮声驱吓野兽。寂寞的黑夜中,熊吼狼嚎,使他心惊肉跳,彻夜不眠。而今夜,繁星满天,明月格外皎好,四面深阔的江水又隔绝了野兽的骚扰。在广阔无际的苍穹下,空旷荒寂的田野中,江水粼粼,泛着星光,多么难得的一个平静的夜呀!茂书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着远方热切盼望他平安消息的亲人。
几天来,茂书漂流经过的地方,都是无人区。这天黄昏,始见藏民。河岸、山坡、陡崖上的藏民,在朦胧的暮色中,看到长江上游漂下一只红船,一个人身穿红色救生衣,头戴金色的帽罩,脸前挡着黑色防浪板,不知是何物,以为是活佛转世,江神下凡了。于是纷纷往茂书的船上扔糌粑、牛羊肉,还不住地向江中磕头。搞得尧茂书不知所措。
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七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
7月16日下午4时,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 187千米的航程,到达了青海省玉树州的直门达。
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了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这一天,尧茂书闯过了十几个激流峡谷险滩,晚上8时收船上岸,宿在一山崖上。临睡前,他写下了最后一天的漂流日记。
茂书终于闯进金沙江了。金沙江是尧茂书整个漂流的重点。在上游1 300多千米的漂流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过险滩的经验。他怀着百倍的信心、强烈的拼搏渴望,要到虎跳峡这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中去击水搏浪,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人的非凡智慧和勇敢……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7月24日,我们的漂流勇士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上游的通珈峡时,因水流太急而翻船身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乘龙的英雄,中华民族又一位忠诚勇敢的儿子,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龙”的骄傲,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去了,他在万里长江中找到了他的归宿。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
(选自《报告文学》1986年第8期,有删改)
2.余纯顺徒步走中国(郑石平)
6月中旬,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走了整整8年的徒步探险家余纯顺,在穿越素有“死亡地带”之称的罗布泊时,突发急病而死,噩耗传出,使得无数关心、钦佩他的人们扼腕长叹。
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
余纯顺生于1951年12月5日。他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受了无数的风雨坎坷。他曾在安徽军垦农场干了10年,1979年返城后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自学考试的招生启事,第二天就去报名,决心要把以前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夺回来。他自强不息,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苦学,硬是自修完初中到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获得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四个毕业证书。
余纯顺从小就崇敬张骞等中国古代的探险家。他常常坐在山顶上忘我地遐想,感到远天的底下有许多他迟早要去的地方。1985年,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翻船落水遇难的故事激励了许多热血青年,曾掀起了一股连续数年的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还有人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环行中国。住在长江之尾的余纯顺,他的心也被尧茂书打动了,他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他不想重复前人的行动。
一天,他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一位美国人为了一扫当时流行于欧美的颓废的嬉皮士风气,孤身徒步走过美国西海岸的事迹。他受到启发。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中国的人呢?他想给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华民族多注入一些阳刚之气,展示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崇高与博大。他想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社会不但需要政治家、企业家,还需要奋发向上的、勇敢的探险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渴望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使他果敢地迈出了“壮行中华”的第一步。
一双铁脚,走南闯北履危历险
1988年7月1日,余纯顺经过充分准备后,背上二三十千克重的行囊毅然上路了。他每小时走5千米,一天通常走40~60千米,一般连续走五六天后休整一两天。7月15日,当他进入江苏北部新沂县境内,受到第一次磨难:中午,酷暑难当,骄阳似火,柏油路面被晒得软乎乎的,路上行人很少。走着走着,由于几小时没喝上水,他双腿打颤,胸口发闷,嗓子冒烟,突然眼前一黑,中暑栽倒在地,昏迷了很长一段时间。幸好被一老农发现,将他背往一个桥洞下,用草帽不断给他扇凉,他才慢慢苏醒过来。老人告诉他,再迟发现一会儿他就没命了。
10月下旬,余纯顺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来到吉林长白山下。他不顾大雪封山的禁令,急匆匆地盘山而上,攀登海拔2 691米的主峰白头山。天暗下来了,黑色的夜幕铺天盖地般笼罩下来,而距山顶还有5千多米路程之遥。冰风刺骨,他想穿上一件羽绒服,再将脚上的运动鞋换成皮靴。但手指已冻僵了,老半天也拉不开背包带子,鞋与袜子也已冻在一起……很快,气温从-20℃降到-30℃,他的力气几乎耗尽,耳朵、鼻子都已严重冻伤,嘴里不断呼出的热气又将上下睫毛冻得粘在了一起,使他无法看清前方。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在又一个峰回路转之后,他忽然望见了建在顶峰上的天池气象站。他心中不由一阵狂喜,在10级大风中艰难地挪动着,终于站到了房子面前。他敲墙,厚厚的双层砖墙没有一点动静;他想喊,却张不开早已冻僵的嘴。他彻底绝望了,身体倾倒在铁门下……巧的是,这时有一条外出觅食的大狼狗回到气象站,它看见倒地的不速之客,狂吠着、扑跳着,叫声惊动了屋里的人。气象站站长披衣而出,看见满身是雪的余纯顺,大吃一惊,赶紧把他拖进屋内,用冷水擦了一个多小时,他才渐渐苏醒了过来。
在前往黑龙江珍宝岛的途中,他再次遇险──竟两番撞上饿狼。尤其是第一次,五六条狼成扇形向手无寸铁的他逼来,他只得稳稳地站着,使出猎人教给他的第一招,用那双寒气逼人的双眼逼视着龇牙咧嘴的狼。听说夜间人的目光会使野兽逃避,但此时这一招却似乎有些不灵了。眼看就要丧生狼口,突然他的身后响起了边防驻军军车驶来的轰鸣声,未能得逞的狼群只得恼怒而又无可奈何地逃入密林深处。
九死一生,全方位征服世界第三极
在黑龙江,余纯顺还考察了我国领土的最东端──抚远县的乌苏镇和最北端的“北极村”──漠河。随后他穿越大小兴安岭、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腾格里沙漠,跨过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在攀越贺兰山时,他差点摔下悬崖送了命。从天水到宝鸡,他沿铁路线走,钻过138个黑咕隆咚的隧道,多少次急驶的火车与他擦肩而过。最后他又翻过秦岭山脉,沿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到达四川境内。
1991年4月13日下午,胸前衣服上印着“徒步环行全中国”几个字的余纯顺,从川藏公路零千米处出发,开始了他更为艰苦卓绝的青藏高原之行。途中他曾被泥石流包围,7天后才脱险。7月22日他抵达拉萨,首先走完了全长2 151千米的川藏公路。拉萨一位德高望重的活佛为此赠给他一个藏名:格萨尔扎西,意思是“英雄吉祥”。8月1日至10月20日,他又一口气从拉萨走到西宁,完成全长1 900余千米的青藏公路之行。
然后他越过祁连山,沿兰新公路进入新疆。他一直向西,踏上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直至喀喇昆仑山上的红其拉甫山口。初夏,他走在通向喀什的路上,突然急性阑尾炎发作,倒在地上,被人急救,送他坐飞机往乌鲁木齐医院开刀。但他出院后仍回到原地,一步一步走向喀什。随后他从叶城开始走新藏公路,第二次挺进西藏。这段路程必须经过高寒缺氧、狼群出没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特别在翻越海拔6 700米的新疆和西藏交界的山口,以及令古往今来旅人视为畏途的死人沟时,他曾经多次遇险。9月,当他坚持着到达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时,他的脸色青紫,呼吸困难,腹胀如鼓,原先85千克的体重也已经降至605千克。他在狮泉河镇养好病之后,正准备再抵拉萨,中央电视台邀他赴北京拍摄专题采访片。接着11月上海家中又发生火灾,他母亲也在火灾中丧生。余纯顺不得不中断新藏公路之行,回家奔丧,这也是他出门4年半来第一次回上海。
1993年3月,余纯顺重踏征程。他暂时放下新藏公路,先到昆明走滇藏公路,顺便访问滇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5月12日,当他攀过海拔3 620米的高黎贡雪山丫口时,因大雾而迷路,只能循着电话线走,岂料又回到出发地。他实在不甘心,次日再翻雪山,一定要去采访居住在山下独龙江河谷的独龙族。这次他花费了整整4个月时间,走完滇藏公路全程,直至与川藏公路会合的芒康。之后他经川西和甘肃,于1994年春再入新疆。
7月,他重返狮泉河镇,这已是他第四次进西藏了。他从8月3日开始接着走前年已走完一半的新藏公路,向险恶程度不亚于藏北的阿里高原进军。一路上要经过荒芜干旱的戈壁,在普兰至仲巴两县之间也有一大片无人区,听说还发生了鼠疫。当天他走到下午,水就喝光了,但到天黑还没赶到预定的宿营地。他极度干渴,处在脱水状态,每走500米左右就要躺在地上喘一会儿气。他间歇性地感觉恶心和胸闷,这是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引起的高山反应,持续久了随时会致人暴死。很快,他每前进200米便要躺下休息一会儿了。后来总算在夜里10点多,他在路旁发现一个浅水坑。尽管水面上散发出牲畜屎尿的腥臊味,他仍不顾一切地放开肚子喝了个够。他恢复了体力,决定就地搭起帐篷。等他钻进睡袋时已近午夜。风在荒原上呼啸,远处不时传来群狼凄厉的嚎叫声……第二天他还是睡在帐篷里。半夜里风雨交加,为了防止帐篷被风吹垮或被雨水压塌,他手、脚、头并用地顶住两端的撑杆,并不时泼去积在篷顶上的雨水,但雨水仍滴答滴答漏进来。早上起来,他还得把湿透的行李晒干了才能走。8月6日,他在路上又遭到成群的小黑虫的袭击。他不得不戴上帽子和风镜,再将毛巾中间搭在头顶,两边垂挂在脸颊处,借走路时毛巾的不断摆动来驱赶小黑虫。接着数夜露营又连遭铺天盖地的大风雨……他就这样吃尽千辛万苦,于9月24日到达新藏公路的终点──拉孜。同年10月5日~11月10日,他又走完自樟木至拉萨的中尼(泊尔)公路全程,再抵圣城。这样,他已走遍了进入“世界屋脊”的全部5条天险公路,在人类史上首次孤身徒步全方位地征服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8 848.13米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人类难达之极,叫做地球第三极)。他创下的这项世界纪录已报请英国吉尼斯总部以待批准。
壮志未酬,英雄魂断罗布泊
1995年,余纯顺补走了广东、福建、浙江和苏南等地。至此他已经走过了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途中11次过长江,17次跨黄河,穿破56双鞋,总行程达4.2万千米,成为迄今中国徒步旅行距离最长的人。他还完成59项探险项目的考察,采访过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他经过公路上每一个道班、邮局、兵站,都要请人签名或盖邮戳,并坚持写日记,记录行踪和住宿地点。他留下了1 300多个邮戳、400万字的日记和1万余张照片。他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近40万字的游记,还在沿途大、中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作了150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
1996年春节期间,他应朋友之邀赴成都赶写书稿,后来决定暂回上海处理一点事情。这时他又为自己拟定了一系列新的探险计划:他将今年列为他的“沙漠年”,准备实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库木塔克、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古尔班通古特六大沙漠,以及罗布泊的行动;1997年打算徒步抵达长江、黄河源头,并走完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全程;1998年继续走完余下的数省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包括港澳台,全面完成步行走访全中国的壮举。届时他的总行程将远远超过迄今被列为世界第一的阿根廷人托马斯卡洛斯(生于1942年,曾用10年时间走遍五大洲,行程4.8万千米)。
5月,他计划首先征服令人生畏的罗布泊,上海电视台摄制组随他前往。应该说,这一次行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准备充分。他先随车队走一遍,每隔7千米埋下一些矿泉水和食物。6月11日他与摄制组人员告别,独自一人向地面温度高达70℃的罗布泊纵深地带走去。
罗布泊早在50年代末已经干涸,一路上尽是荒芜不毛的戈壁和盐漠,热气蒸腾。谁料到余纯顺此行竟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他在12或13日突然发病死去。
余纯顺的遗体直至18日才被搜寻的直升飞机发现。人们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就地埋葬,在他墓前竖起一块碑,上书“余纯顺壮士遇难处”8个红字。
他生前常常喜欢引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不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他大无畏的探险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
作者邮箱: lkex@in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