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理学家代不乏人。南宋理宗推崇程朱理学,元代以降、历代王朝倡兴理学,"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祥,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然",以至"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
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今属屯溪),故其为"程朱阙里"。 朱熹提出了"天理"、"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他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
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 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理学在本县传播和影响极深。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 朱熹的祖籍都在篁墩,故称其为"程朱阙里"。朱熹的母亲为本县县城人,父亲朱 松曾在徽州府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入闽后刻印章曰"紫阳书堂",并以"紫阳 "名其居。朱熹著述亦自称"新安朱熹""紫阳朱熹"。朱熹曾三次回徽州省亲和 扫墓。第一次来本县拜见其外祖父祝确;第二次瞻仰紫山祝确故庐,讲学于老子祠, 并题有"旧时山月"四字;第三次曾在县城东北的天宁山房讲学,本县听讲的有赵 师端兄弟和祝穆、吴昶等人。在天宁山房,朱熹答问40条。朱熹死后,南宋理宗追 封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本肥紫阳书院题写匾额。
元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竭 力推崇理学,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科举考试的论据。本县学者对程朱理学更 是信奉不移,"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 (道光《徽州府志》),并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当时,徽州"书院林立, 以紫阳为大",紫阳书院被视为传播程朱理学之圣坛。清代曹振镛称:"自宋、元、 、明迄今数百年,江以南士私淑文公,能于学校自表自见者,必推我新安"。故本 县称为"理学之都"。 据《歙县志》和《紫阳书院志》记载,以道德品行为尊,被认定卫道有功者, 有:南宋末祝穆,久从朱熹居福建崇安,得其微言者绪 论。吴昶在朱熹回徽时, 曾执礼馆怔,后徒步到福建建阳就正所学,并请得示熹亲书《四书注稿》回歙。昶 安贫守道,著述甚多。元代曹泾,穷研经学,尤精诣朱子书,曾任紫阳书院山长, 著有《五经讲义》等书,《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亦出其门下。元末郑玉,绝意 仕进,筑师山书院教授门徒,昼耕夜读,教人以德行为本。至正间曾受赐封。
明兵 至,守将欲要用之,郑玉为全忠义,遂自缢而死。明初有唐仲实、姚琏、明太祖至 徽,曾应诏进?平天下之道",两人均不仕,后在紫书院任山长和讲席。清代有 吴曰慎,深研易学,著有《周易本义》、《周易愚按》等书,相国李文贞将其著述 选入御纂《周易折衷》。汪德元、江恒、汪知默、胡渊四人均学通性理,攻辟异端, 并先后在紫阳书院任山长和讲席,时有"醇儒"之称。江恒著有《王学类禅臆断》 ,汪知默著有《笃行录》、《理学归一》等书。这批理学家大多恪守师训,治学严 谨,讲学授徒,广注经典,与探索与研究本体与现象(理与气、心与物)、人性论 、知行论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他们继承和发挥了朱熹的"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要,莫贵乎循序渐?的思想和以"明人伦"为目 的,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一套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方法, 对徽州的政治、道德、文化、教育都有重大的影响。商人"贾而好儒",称为"儒 商";医家以儒通医,称为"儒医";匠人了称"儒匠"。徽商获利以后,回乡投 资办义学、建书院、促进了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借理学来巩因礼教,因礼教 而提倡理学,理学的地位被越抬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理学成了"官学" 以后,结果使人们思想僵化,其影响愈来愈表现出消极的一面。理学家宣扬?三 纳五常"、"三从四德",对本县妇女毒害尤深。民国《歙县志》16本,其中《烈 女传》就占4本。徽人赵吉士指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