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谈写作素质的培养(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8-16编辑:互联网

福建省上杭一中 刘开松

提起作文,不少中学生往往谈文色变、双眉紧锁、兴味索然。而这,也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笔者经过多年探索,觉得以下四点可资尝试。

一、千方百计给素材

学生作文之所以提笔发怵,原因之一就是素材枯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提笔作文总感到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其实,诸如入学军训、周末晚会、学校体育运动会、诗歌朗诵比寒、辩论赛乃至上一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大胆启用这些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相信学生作文就不会总抱怨“没啥好写”了。比如,学校举办拔河或跳高比赛,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要领,写出说明文《如何拔河》或《跳高要注意什么》,或提醒学生注意捕捉那精彩的瞬间,写出记叙性的片断作文--《难忘的拔河》、《校园“飞人”》,也可让学生感悟事件的意义,写出诸如《众志成城--拔河的启示》、《苦干与巧干--拔河顿悟》、《敢于向生活的高度挑战--跳高偶感》等议论性文章。

二、不失时机多肯定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感是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然情感之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写作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的作文“闪光点”。对他们的作文切忌吹毛求疵、面面俱到。只要他们或标题拟得新颖别致或开篇简洁明快,或在行文中用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修辞,一个新颖得体的词语等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或在讲评作文时当众赞美,或在批阅作文时不忘用笔加以表扬。教师的表扬鼓励犹如给学生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学生定会再接再厉、信心倍增。譬如,我班学生小吴在一次作文中针对“事必躬亲”的原意,认为事必躬亲不仅在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中无法实行,而且也有悖于人与人之之应互相信任的交往原则,从而提出“‘事必躬亲’可休矣”的新论。尽管小吴的这次作文语言枯燥、行文呆板,但我在批语中还是写上了“推陈出新、独树一帜”的评语,鼓励学生向求新、求异的方向发展。

三、品评范文明得失

范文是一面镜子,对照它,学生会感到自己作文的不足。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篇什大多是从思想内容到技法章法上的经典之作。让学生对这些名家名篇反复咀嚼品味自会有莫大的收获,但学生对这些真正的范文往往望而却步,感到“可观而不可及”。老师一方面要对他们多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道理,使他们消除对这些名家名篇的敬畏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班门弄斧,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从《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成功之路》、《 中学生阅读》、《读写月报》等报刊上找出他们同龄人的作品,特别是同题作文,让他们在对比中明得知、知进退。学生在文笔枯竭、思路不畅时对照这些“范文”就会豁然开朗,顿悟“原来如此”。比如在一次爱国主义题材的征文比赛中,不少同学很为文章议论的空洞所苦,我引导他们阅读惠特曼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体会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把林肯比作船长的妙思。一学生经反复咀嚼后恍然大悟,写出了《中国的大车我们拉》的作文。比喻的巧妙使该文面目一新,从而荣膺征文一等奖。

四、师生同作乐融融

通常在学生为作文而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之时,教师总在一旁隔岸观火、优哉游哉。这种情形不利于学生写作。若教师能放下架子,敢于并乐于同学生一道作文,形成一种百舸争流、师生同作的局面,这种氛围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完后,师生若能互相比较、品评,学生必然在写作方面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方面,我有过切身的体验。我常常在作文课上先给学生作必要的写作指导,然后当众宣布:“今天,我同大家一道限时作文,时间为××分钟。”学生听后无不兴趣倍增,恨不能一挥而就与老师决一高低。试想想:在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作文氛围中,还有谁会抱怨作文难写,还有什么作文写不好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作者邮箱: lks9552748@fjshyz.net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