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龙涛
教学目的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作业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觉得; 3主持 ; 4通“智”)
复(1繁复; 2再; 3 恢复。)
既(1不久; 2已经;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 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 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 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 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