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字表述题的解答技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16编辑:互联网

郑月明

一、保留主干,要完整。如果一个语段有中心句(主旨句),那么,找到直接表达的中心(主旨)的句子是概括段意的最好办法,但若一字不变地摘抄下来,字数上又显得多余,这时,不妨采用“保留主干”的方法,但抽取主干后,要防止表意欠完整的毛病。请看下例:归纳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7个字)

我们要求诗人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是要他们赤裸裸地将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表现在作品中,而是要他们将科学知识融化在诗歌的意境里。这里不妨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为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上诗抓住冬去春来给生物带来的变化,表现出早春时节盎然的生机、动人的情趣,其中还包含着启人深思的哲理。诗人这样写,是完全有科学根据的。在动物世界里,鸭靠身上长满的浓厚丰密而又润滑多油的羽毛,以及皮下积蓄的一层层厚厚实实的脂肪耐寒抗冻。一旦春回大地,河水解冰,好动喜水的鸭子便连忙跳入春江中游泳寻食。因此,水温回升,哪怕是稍稍的增暖,鸭子总比别的动物“先知道”。诗中把科学常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的情意之中,就显得极其自然、妥贴。

上文的中心很显然是第1节第一句话。但如果把此句直接摘引出来,共有60个字,很显然与规定(少于17个字)要求相去甚远。此时,我们可提炼此句的主干,概括为“诗人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将科学知识融化在诗歌的意境里”。但是,字数还显得有些多。于是有的同学干脆把上句压缩成“将科学知识融化在诗歌的意境里”,字数倒是符合要求了,但表述就欠完整了。要使表述完全切合原文,就必须保留“诗人”和“自然”等词,所以可作如下表述:“诗人将自然科学知识融入诗歌意境中”。

二、合并同类,要准确。有的语段没有中心句,可先具体分析段内每一语句,理出层次;然后归纳每层的原意;最后组全成段意。在组合时,可全并同类,但合并时须注意其准确性。请看下例:

简要概括出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约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 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上段可概括成:“宋元明三代竹画家蜂起,风格各异,技艺高超。”但我们有些同学往往容易犯“一概括就是高度抽象”的毛病。比如,有的同学把“宋元明三代”概括成“古代”或“历代”,把“风格变异”、“技艺高超”概括成“所画竹的特点”,这些同类合并,既不具体,也不准确。

三、换用词语,要规范。概括文意时,有时不能肜文中的现成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这时,只得根据自己的理解,换用词语,但换用词语时,须注意语言的规范。请看下例: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顺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这段文字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超过8个字)

上例的答案中不能出现文中的“古典主义”和“利禄 义”等词,因为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此时要换用词语,所以答案可作如下表述:(1)死记(或:列记硬背)古书内容;(2)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3)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但也有的考生为了追求语言简明,在换用词语中出现了用词不规范,如把第二种弊端中的“程式和腔调”换成了“程腔”,把第三种弊端中的“功名利禄”换成“功利”,这些词语很显然是生造的,因而也是不规范的。

四、推敲答案,要通顺。由于限字的要求,所以有的考生仅满足于要在规定的字数里表达,从而忽视了语言表达要通顺的起码要求,造成了不必要的扣分。比如,1996年高考第27小题的评分标准就规定:“答案条理不清,语言不通的酌情扣分。”1999年高考第23小题也规定:“句子不通顺或有错别字,酌情扣分。”所以,题目做好后,应对其进行推敲,看其是否通顺;若是句子,看其有无明显的语法毛病,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