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广州市中考诗词赏析大全(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5-2编辑:互联网

向明

第一册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 过故人庄》孟浩然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千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旬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总结: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昧”“淡乎寡味”,都 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品味。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写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营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新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土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游山西村》陆游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一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着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 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几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的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第二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辅”、“望”两个动词有什么表现效果?

把送别地和目的地连接起来,让人感受友人即将分别,且路途遥远。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黄鹤楼》崔颢

1.“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2.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理解应落在“愁”字上,联想“愁”缘何而来,“愁”情怎样?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复杂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2.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泊秦淮》杜牧 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奢豪世气而作。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友人,表现作者博大广阔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2.《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感叹人生的复杂内心。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4.《泊秦淮》,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批判讽刺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忧虑之情。

5.《夜雨寄北》李商隐 表达了思念友人的缠绵之情。

《龟虽寿》曹操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恰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石壕吏》杜甫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4.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娘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5.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7.主题: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相见欢》李煜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孓然一身,“斯人独推怀”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宠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清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现物,放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4.下阙与上阙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明确:上阙寓情于景,下阙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总结:这首词是李温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观书有感》朱熹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锹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最。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清平乐》辛弃疾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姐,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册

《渡荆门送别》李白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5.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6.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秋词》刘禹锡

1.讨论:中国古代咏秋之作不可谓不多,但大多以悲秋为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明确:一、二句形成鲜明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诗作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赤壁》杜牧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 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过零了洋》文天祥

1.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 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浣溪沙》苏轼

1.《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朗读理解诗词大意。

1.《渡荆门送别》,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表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积极向上精神。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别,而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故乡水如今又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2.《秋词》,作者以乐观的态度和旷达的胸怀,歌唱天高云淡的秋日,并以“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形象,表现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3.《赤壁》,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而三十四岁的孙吴统帅周瑜则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非常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特而戏谑的议论。

4.《过零了洋》,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 为国牺牲的壮志。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了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5.《浣溪沙》,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词中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表明了一种豁达的胸怀,难能可贵。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前两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第三幅以声写静,黄昏时流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下阙抒怀,由西流的溪 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第四册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很多版本将“曲径通幽处”改写为“竹径通幽处”,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竹”仅仅能够描写出小径的环境,而“曲”字不仅写出了小径婉蜒幽深的特点,更联系着作者的心境,显示出精神上的宁静和愉悦。

2.“悦”“空”“但”三个词该怎么解释?

明确:悦,使恰然自得,形容词作动词;空,使空,形容词做动词;但,只是。

3.“悦”“空”两个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此情此景,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禅院空门愉悦的奥秘,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直接写自己获罪的原因;颔联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滴的愤慨;颈联就景抒情,写出了上表的代价和左迁的艰难;尾联沉痛而稳重,向便侄孙交代后事。

《别云间》夏完淳

1.在诗中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既有对行将永别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又有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

2.哪些句子表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哪些句子表现了他誓死不屈的决心。

明确:颈联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依恋,尾联表示了誓死不屈的决心。

《醉花阴》李清照

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换成“是”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又”说明这种节日思念亲人的愁情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更增添了愁之深、愁之苦。如果是“是”,则没有这了种味道。

2.“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的“凉初透”是虚写还是实写?该如何理解?

明确: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天气渐渐转凉,虚写心中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而产生了凉的感觉,体现了思念之痛。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千古名句,请仔细体会,它究竟有何妙处?(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加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 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 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 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无题》李商隐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免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放日“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2.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

明确:这是诗人对情人真挚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发誓。不管是相会,还是分离,我们的相思之情是永远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结;不论是相聚时激动欢愉的泪水,还是分离后忧伤惆怅的泪水,这泪水何时才能流完呢?诗人巧设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讨论后明确: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史曲。前三句由憧关地理形势起笔。第一句写憧关西南华山诸峰:众多的山峰好像是有急奔向这儿聚集。“聚”写出了重峦叠蟑的景象、崔鬼峰峰的气势。第二句写黄河:大河卷起汹涌的洪波,像是“发怒”的样子,“怒”使河水人格化,同时注入了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第3句合写憧关的山河:淹关路内据华山,外有黄河,形势非常险要。如此极写“景”,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和情感流动的“线索”。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明确:最后四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册

《饮酒》赏析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可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茅飞渡江洒江郊。”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字非常形象。“归来倚杖自叹息。”“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的睡眠。先从卧具“布衾”写起。“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穷诗人杜甫,只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是第二节的结束。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用“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

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上“心夺造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下寒士”的。“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下文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

《南园》赏析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短短的四句诗,却写出了胸中郁积的千言万语。全诗在语势上一气贯注,但诗意却有两层:前两句议论,后两句说明。议论在先,气势夺人,无所顾忌;说明在后,委婉论述,令人赞许。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是快人写快语;但仔细体味,字里行间又不乏含蓄之笔。“何不带吴钩”几个字既表现出诗人情绪的高亢激烈,也暗示出现实中的诗人并没有、或许永远也不会有此壮举,这不过是一种虚拟。“请君暂上”几个字既是客气之语,也暗示出“若个书生万户侯”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机契暗寓在如此流利的诗句里。

《梦江南》赏析

《梦江南》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的名篇。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此时的诗人境遇不佳,罢官时两袖清风,归居后祠禄时断。经济上已是捉襟见肘,身心上又见衰瘁交迫。但诗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仍发出高亢之音。“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是诗人“不自哀”,并未沉湎于一己之否泰荣辱而顾影自怜,诗人系心不忘的是“为国戍轮台”。“轮台”原系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这里借指宋代北方边疆。“尚思”针对“僵卧孤村”而言,意含转折。诗人以穷困衰病之身,犹不失当初渴望马革裹尸的“平胡壮志心”,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

上两句是叙述,诗是要形象的,诗人之所“思”应有具体可感的内容,下两句就是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诗人的忧国之“思”。陆游长于以梦境表现自己一生孜孜追求而又终不获酬的报国理想。诗人对“为国戍轮台”的思念是深沉的。“夜阑”,即夜深,这标志了“思”的时间长度。夜深而不寐,不是因为老年人的夜长少眠,也不是因为风声雨声的烦扰。原来诗人是在专注地聆听那风吹雨打,在诗人的视听里,这恰如沙场杀伐之声,诗人是把它当作沙场交战的赫赫军威来体验的。只是这触景生情的联想,使诗人在思寐之际,恍然入梦,风吹雨打之声立时化作诗人置身其境的“铁马冰河”之势。从专注的“卧听”到梦境的出现,有着感情的深化。思之深,才有梦之真;梦之真,正见思之深、情之切。全诗顺势而下,一笔呵成,情感沉着,气势鼓荡。尤其是不说梦到“铁马冰河”,而是化宾为主,说“铁马冰河”闯入梦境,诗气更形健举,愈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己亥杂诗》赏析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出京都礼部,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别离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唱出这首歌。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丽境界。且让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尝:

龚自珍告别京都了。回首望城阙,旌旗晚明灭,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突然涌上心头:“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我们便可想而知了。然而,日既西斜,暮霭已生,此时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于是抽响马鞭--“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了。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来的。

日暮,已足使游子黯然伤情,何况是暮春时节的日暮?片片飞花,撩起了诗人的离愁。撩起的,有黯淡的宦情,有悱恻的相思,有对亲人故土的忆念,有对自己只身出都的天涯飘泊之感。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落花飘飞不是也不再返回故枝吗?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了。是的,辞别京都,也许如同落花辞别枝头。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了丰富的想像:飘零的花儿,你们还会回来吗?明年故枝上盛开的,还是你们吗?不是了。明年的花开在新的春天,孕育在另一个五彩缤纷的怀抱里,是属于未来的花。而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你们只属于过去凋谢了的记忆,只能在暮春的晚风里坠落。点点柳絮和着粉红的花瓣似乎随“吟鞭”扬起,有的飞过马头,有的沾上衣襟,有的落在地上任人马践踏,车轮碾过,化作红粉香泥。突然,诗人的思绪被夕阳下染得火红的花瓣点燃了--“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的,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愿化作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这景是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作者的表达确实很委婉: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浩渺无涯、波涛震荡的洞庭湖,抒发出“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慨叹,表达虽不露痕迹,但希望援引之心却昭然可见。“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最后两句作者巧妙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写出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这首诗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又由洞庭湖之景,借用古代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却又用意分明。

《行路难(其一)》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作于天宝三年(77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时。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前四句写酒宴时的情绪。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如果是在平日,号称“酒仙”的李白一定会豪饮而醉的,然而今天,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第五六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一个身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抱负之时,却又被“赐金还山”,不得不离开长安,这不正是“欲渡黄河”时“冰塞川”、“将登太行”时“雪满山”吗?这该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啊!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想到了曾在政治上坎坷过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虽然如此,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矛盾复杂的心理面前的又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会在离宴上表现出自己的消沉和气馁,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他唱出的最强音。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渔家傲》赏析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到了秋天,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作者先点明季节,然后用“异”字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中,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是敌军未退、边塞未宁,怎么能够回家见亲人呢?这一句写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下边“羌管悠悠”句,写不时传来的悠悠不断的羌笛声,使战士们思念故乡,无法入睡。但是,由于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守边多年却不能报国逐敌,而这笛声,也就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日日夜夜。“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和“撼”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3.《观刈麦》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不禁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种无法平静的心情,惭愧的心理正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第六册

《汉江临眺》赏析

楚国接连着三湘流水,荆门通往各条河流。江水仿佛从天地外流来,青山在水气中时隐时现。州郡城镇好似漂浮在南方的江水上,波涛汹涌好像震撼着远处的天空。襄阳真是风清日丽的胜境,就留给我这山翁醉酒观赏吧。

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个山水田园诗人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诗一开端便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郁结尽情吐出。“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正是诗人长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政治的日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三、四两句突然一转为出境界:面对着辽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的畅饮高楼的豪情逸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了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刚健道劲的建安风骨,下旬以“小谢”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这两句自然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七八两句进一步渲染双方的豪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这一豪情壮志不仅是诗人酒酣之时的兴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流露,反映了他因对现实不满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既与诗的开端相吻合,又淋漓尽致地把“长风万里”的境界推向了昂扬的情绪高潮。然而,诗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诗人的愁思汹涌,恰似谢朓楼前滚滚东流的宛溪水,刀斩更流,酒浇更愁,诗人极欲摆脱忧愁,可又无计可除。此两句写饯别时的感叹,为全诗的又一大转折。最后两句,写饯别时作者的自明心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里兼有放浪不羁倔然不仕两层意思,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饱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一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贯注着豪迈慷慨的情怀,显示着一种雄壮豪迈的气概。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诗中完美地统一起来,而自然与豪放的语言风格也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浣溪沙》赏析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而词意仅仅是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的飞逝而已。开头“一曲新词酒一杯”,歌咏的是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他是一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曲新词”表明诗人尤喜填词,而且常常饮酒助诗兴。“去年天气旧亭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就眼前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这两句属对工巧流利,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了,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返。“香径”与上句“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之多。“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动作,又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其时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与恨,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茂,音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这首词借写“出猎”表现了作者要求保卫边疆,随时准备抗击辽与西夏贵族统治集团侵拢的决心。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写得有声有色。下片写渴望效命边疆的豪情壮志,气概非凡“鬓微霜,又何妨”,作者不仅不服老,还希望朝廷能够“遗冯唐”,让自己去“射天狼”,消除边患,一个英姿焕发的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词风格豪放,对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抒写柔媚情趣的婉约词风有较大突破,独成一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关雎》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 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蒹葭》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荻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君子于役》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的忧伤。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

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

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

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惆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