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个藏字了得--记叙文情节快餐(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2-13编辑:互联网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528511) 杭旭

富有吸引力是评判记叙文情节安排的重要标准。如何增强情节的吸引力?我具体浓缩为二个词--藏头、藏尾。用一个“藏”字来概括诸多作文书中的讲解。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有了很快的提高。

一件事无非是由“起因--发展--结局”三个部份构成。何为头?起因即为头;何为尾?结局即是尾。

一、藏头。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起因”是读者感兴趣的,抓住读者的心理期待,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效果。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我将“藏头”具体分为4种形式:

①发展中的某一个突出片断--起因--发展--结局

②发展--结局--起因

③结局--起因--发展

④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断--起因--发展。

假设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名叫李娜的乡村小姑娘,因为从小爸爸妈妈离异,只得选择与外婆一起生活--爸妈都不要她了。原本成绩一直优秀的她,一下子成绩下降。同学们为了赶走她内心的忧郁,挽回她那健康活泼的心灵。在她生日那天,一起相聚到她外婆家,为她过生日。同学们的友情,终于使她重新振作起来,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按第一种形式,可以先写同学为她过生日的热闹场面然后再交待原因和结局;按第二种形式,可以先写同学为其准备过生日,以及她的重新振作,最后再交待原因;按第三种形式,可以先写李娜振作起来,成绩上升了,再交待起因及发展过程;按第四种形式,即是将第一种与第三种形式进行了综合。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起因,同样的发展过程,同样的结局,只要稍作变化,略作调整,文章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这就是“藏头”的魅力所在。

二、藏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折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读者。这个“折”如何来?我认为关键在于“藏尾”。将情节的发展往结局的反方向推,这就是“藏尾”之法。 “看”要在“不看”上做文章,“见面”要在“不见面”上做文章,“理解”要在“不理解”上做文章,“扬”要在“抑”上做文童,“抑”要在“扬”上做文童。文章的吸引力、故事的戏剧性有时就在“藏尾”二字。这就好比球场上直到最后时刻才决出胜负的比赛,这样的比赛往往最有价值,最令人难忘,给观众的心理振动也最大。

看过《鸿门宴》的人,都会为《史记》中这一段经典的故事所感染。故事的成功是与其曲折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细细分析一下,故事的结局是项羽与刘邦这二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司马迁“藏”了三次“尾”:第一次,项王听曹无伤之言,大怒,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加上范增一番说词,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冲突看来难以避免;第二次,鸿门宴上,范增设计,项庄舞剑,欲杀沛公,冲突又一次开始;第三次,樊哙闯账,义责项羽,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整个故事可谓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波诡云谲,起伏跌宕。何哉?藏尾也。

习作《离家时刻》的江苏小作者江洋可谓深谙此道。远洋船上当海员的哥哥近半年没有归家,“我”和嫂嫂希望快一岁的小侄女叫“爸爸”。第一次,当哥哥下船,到了跟前,嫂嫂让小侄女叫爸爸时,她却哇地一声哭了。第二次,小侄女喝豆浆碰翻了碗,豆浆洒了一身,我告诉小侄女要爸爸擦擦,小侄女眨巴眨巴眼,仿佛要开口,然而却喊出了一声“妈妈”。第三次,哥哥出海准备上船了,小侄女抿抿嘴,似乎要叫了,但还是没有开口。就在哥哥登上船板回过头来向我们招手时,小侄女突然伸出两只小手,哭着喊着:“爸爸,爸爸……”这个尾藏得可谓深矣!这个“爸爸”真可谓层层疾转,“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篇文章可以单用“藏头”法,也可以单用“藏尾”法;可以既用“藏头”也用“藏尾”法。“文无定法”,但并不是无法。愿我们的同学们能在“藏”中体味到为文的更多乐趣!

联系电话:13106725987

作者邮箱: hangxuchen@yahoo.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